“以奇胜”的坎尼会战成为军事典范却未能挽救迦太基最终命运

1月 28, 2023 k1体育进入

在西方的军事史上出了不少将帅之才,他们的军事谋略不仅在当时的战役中为他们赢得了胜利,而且甚至成为军事艺术典范被载入史册,为军事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汉尼拔就是军事人才的杰出代表,而在他指挥之下的坎尼围歼战更是为后人称道。“坎尼”二字甚至还成为了西方军事上围歼战役的代名词。

坎尼会战是汉尼拔带领的迦太基军队与罗马军队的对战,汉尼拔以少胜多,以奇致胜,最终大破罗马军队。然而这场漂亮的围歼战成为了军事上的典范战役,却并没能改变迦太基最终覆灭的命运。一场战争的胜利是当下的胜利,战争的后续所采取的策略也是很关键的。不过虽然最终迦太基还是没落了,但是坎尼围歼战还是给迦太基军事史上留下了的光辉色彩。

坎尼会战只是迦太基与罗马之间众多战役的一场,发生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迦太基是商业强国,而罗马又是凭借不断扩张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势力。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海上的霸权,为本国谋得利益,爆发了多次争夺战争。罗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屡次挫败迦太基,而在坎尼这场围歼战中罗马军队最终却惨败。迦太基胜利的关键就在于汉尼拔“以奇胜”的军事智慧。至于是个怎样以奇制胜的胜法,要从整场战争之中去探究。

首先第一个“以奇胜”最关键的就胜在奇袭,出其不意。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军队开始远征罗马。汉尼拔从西班牙开始向阿尔卑斯山挺进,由于路途长远而且环境恶劣,军队的补给也无法跟上。所以汉尼拔率领的大军和战象越过了阿尔卑斯山的之后已经损失大半,只剩下不到3万兵力。但也是为了给罗马军队来个“趁其不备”,给予其狠狠一击。汉尼拔带领剩下的军队来到了意大利北部,这个地区属于罗马的后方。从后方破出缺口,进而逐渐攻克罗马军队,这就是汉尼拔的远距离奇袭之策。

而在汉尼拔进入了意大利北部之后,因为此前兵力和战象已经遭受巨大的损失,为了达成奇袭的目的,首要的就是补充兵力和补给。所以汉尼拔和高卢人达成了同盟关系,因此汉尼拔得到了兵力和战备的补充,接下来就是开始就是要在意大利北部这个地方先稳住自己的势力。当罗马军队赶来围击汉尼拔时,汉尼拔就先挫伤了罗马军队的士气。因此汉尼拔就得以继续向前挺进,他开始率军向意大利中部行进。汉尼拔继续贯彻奇袭的策略,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中伏击了罗马军队,汉尼拔军队的得胜得以让其继续朝着罗马的首都进军。但是汉尼拔是远征罗马,久攻其首都不下,在补给上是极大的耗费,所以汉尼拔决定率军向意大利南部进发。

第二个“以奇胜”则在于诱敌深入。因为在军事作战中有“粮草先行”一说,也就是补给在作战中是十分关键的。汉尼拔自然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罗马的粮食产地坎尼城就是绝佳的目标。占领了此处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军队的补给,而且还能断了罗马的大部分粮食来源,将罗马逼入险境。而更为关键的是汉尼拔心中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夺取了坎尼城就能够引诱罗马的军队前来,趁机开启战略部署。因为在战争中,长时间的消耗是极为不利的,速战速决往往更能占据主动权。而此前汉尼拔已经略胜罗马军队,正是士气高涨的时候,所以趁此机会开战是对其更为有利的。不过此时的汉尼拔虽然已经补充了兵力,但是也只有差不多5万兵力,但却要对战罗马的近9万兵力。

所以汉尼拔第三个“以奇胜”在于战略之术,最突出的是两翼合围的战略部署。汉尼拔的战略不仅仅是指阵型上的部署,而是充分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知己知彼”,了解对方的作战特点,其次是考察战场的环境。汉尼拔根据风向就选择了背向猛烈东风的战场,并且再次运用奇袭之术。他命一支部队埋伏起来,等到东风席卷的时候再顺势对罗马军队的后方发起进攻。同时因为汉尼拔面临着人少的劣势,所以他刻意选出五百精兵,先采取诈降之策,等时机一到就抽出藏匿好的武器进攻。所以在对战罗马大军时候,汉尼拔在两翼部署战斗力强劲的骑兵,而中间则是作战能力薄弱的兵力。这是专门针对罗马中间强大两翼薄弱的阵列进行的排兵布阵。

列好了阵型,两军交战开始。罗马军队直接向汉尼拔军队的中间发动攻击,因为迦太基中间的兵力薄弱。所以在罗马的猛攻之下,中央的2万步兵很快就抵挡不住,纷纷向后撤退。但这正是汉尼拔的战略部署,罗马军队越向中间进攻,两翼作战能力强劲的迦太基骑兵就越向内收拢,形成两翼合围之势,构成对罗马军队的包围圈。等到罗马的骑兵已经因为双方激战而出现了慌乱,所以汉尼拔立刻抓住了时机。汉尼拔命令精锐的士兵对罗马军队的两翼进行打压,迫使其两翼被挤压以进入汉尼拔设计的“包围圈”。

与此同时,汉尼拔此前纳入作战部署中的东风也配合着汉尼拔“以奇胜”的作战方略,也给罗马军队来了个出其不意。东风的攻势猛烈,漫天飞沙走石,所以罗马军队已经完全模糊了视线。而背向东风的迦太基军队则趁势展开攻击。之前诈降的500精兵被罗马军队当作了俘虏,困在了自己的后方。于是此时这500精兵配合之前埋伏的兵力突然开始对罗马发动攻击,罗马军队来不及防备就已经损失惨重,慌忙撤退。不过汉尼拔已经提前计划好了切断其退路,他派遣骑兵赶到罗马阵列的后方阻挡其后退之势,进而罗马军队已经完全落入了汉尼拔的包围圈。因此罗马军队就成了困兽,已经失去了大半的战斗力,只能任凭迦太基士兵的“鞭打”。

在这场坎尼会战中,汉尼拔“以奇胜”的军事之才不仅给予了罗马以沉重的打击,也奠定了汉尼拔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坎尼会战也成了围歼战争的典型范例。但是这场战争最终还是没有能挽救迦太基毁于罗马之手的命运。一场关键性的战争其实是可以起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作用的,但为何这一场给予罗马心理以及物质上双重打击的坎尼围歼战却并没有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其实很多关键的战争虽然重要,但战争的手段只是一个辅助,真正影响一个国家生死的因素要复杂得多。

首先就是胜利的后续,在坎尼战争胜利之后,本应继续向罗马城发动进攻,但汉尼拔认为缺乏破城的器械,所以错失了机会,给了罗马恢复的时间。其次就是迦太基内部的争权夺利,对汉尼拔的打压。汉尼拔凭借自己的军事谋略,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罗马,所以享有极高的声望。可往往“功高震主”,对于迦太基的统治者和迦太基的元老院来说,反而汉尼拔成了他们最大的威胁。而与此同时,罗马因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开始采取措施。罗马国内抓紧时间补充兵力,并且将之前扩张中所获的财富全部用于购置装备。而且在这次失败中也开始反思自身战略上的失误,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所以当两方再次在战场上相遇的时候,迦太基已经完全不是罗马的对手,最终迦太基城被罗马攻克,迦太基也就走向了末路。

在坎尼会战,汉尼拔“以奇胜”的作战要略成了军事史上的光辉,却未能挽救迦太基最终命运。战争的胜利固然很关键,但更要明白的是战争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战场之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国家想要真正强大起来,内外兼顾才是才是更为重要的。在坎尼战争之后,汉尼拔大败罗马,而迦太基内部却对汉尼拔进行压制,唯恐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这表明其实迦太基内部已经出现了问题,由内而外已经有了瓦解趋势。而反观罗马内部,虽然打了败仗,但其国内便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扭转局面。所以坎尼围歼战固然很关键,但是这一场战争还达不到逆转迦太基总体局势的程度。

不过单从这一场战争来看,无疑是军事史上的光辉典范。在这场围歼战之中,最突出的就是“合围之策”,不过这只是阵型部署的一个部分。而真正让汉尼拔赢得这场胜利的,是他通过对敌方、战场情况和排兵布阵的综合考量而得出的周密部署。所以从军事战略上看,坎尼会战堪称围歼战术的典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