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长津湖》带来的感动仍在持续。
当电影中《沂蒙山小调》响起时,有网友表示“从来没想过她会这么好听、会这么好哭。”而对山东观影者来说,这个情节就像“我和我的父辈一样”,多了几分亲切、多了几分悲壮、多了几分心疼。
在微博平台,《沂蒙晚报》向“电影长津湖”官方微博咨询:电影中“张小山”和“雷睢生”籍贯都是临沂,“雷公”哼唱《沂蒙山小调》的场面让沂蒙儿女热泪盈眶。所以想确认这俩人物是确有其人还是以某位烈士为原型塑造的。期盼您能帮我们解答一些《长津湖》与沂蒙山之间的故事。
10月10日9点19分,《长津湖》郑重回复:影片中雷公的原型人物之一是籍贯山东济南的一级战斗英雄孔庆三,影片中将雷公的故乡设定在山东沂蒙山地区,源于对沂蒙革命老区和沂蒙精神的致敬,战天斗地的沂蒙精神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个回复,既是给《沂蒙晚报》的回信,也是给山东读者和观众的温暖互动,更是向全国影迷发起的号召——向英雄致敬,向沂蒙精神致敬。
孔庆三,1926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郊区王舍人庄一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孔庆三参加中国人民,任27军92步兵炮连一炮手、班长。随后,他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9年,孔庆三加入中国。
1950年11月,孔庆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27军80师炮兵团92炮连5班长。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执行朝鲜战场东线兵团要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发起围歼侵朝美军的战斗。孔庆三班配属给主攻部队尖刀步兵第8连,执行掩护突击部队前进的任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美军一个火力点喷着火舌,8连突击队受阻,与美军形成对峙状态。
由于有小岗遮挡,炮无法直射。孔庆三果断地将炮弹杀伤半径为25米的步炮推到距射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岗,并立即在冰上构筑炮工事。可岭上全是冰土,又光又硬,无法构筑阵地。这时,从沟里逃跑的美军正向新兴里奔逃,如果让美军在新兴里汇合,后果十分严重。情况万分紧急。孔庆三奋不顾身,毅然用肩膀顶住炮的右支架,坚决命令开炮。随着炮弹爆炸的火光,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余名美军被歼灭,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可孔庆三受步炮后坐力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
为了表彰孔庆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
山东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血脉源远流长,像雷公、张小山这样的“山东子弟兵”还有很多很多……据统计,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山东共有28万人参加志愿军。
近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沂蒙精神在列。
2013年11月25日,习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军民水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今天党的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唱响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唱响了军民“水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中华大地绵绵不绝,久久回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沂蒙。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人英勇牺牲,涌现出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25日,踏上山东临沂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习感慨万千,“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解放战争中,“六姐妹”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1947年春,解放战争进入重要时期。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仅用三天时间一举歼灭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整编74师,初步扭转华东战局,为我军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时代发展到现在,沂蒙精神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十三五”期间,1000多万沂蒙儿女充分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层面亮点频出,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沂蒙答卷。
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和镌刻在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孔庆三以及其他英雄的名字一样,代代流传。
在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带领的穿插7连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击毙敌团长。而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确实有这样一支英雄连队——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4连,连长李昌言,荣成人。正是他带领连队击毙了“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
来看中央电视事频道制作的专题片《新兴里战斗模范连》,揭秘那段英雄过往。
在长津湖战役中,也有一位青岛英雄,他就是里岔镇前观音堂村周茂财老人。他曾参加长津湖战役,并获二等功。10月10日一大早,记者和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里岔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来到胶州市里岔镇前观音堂村,听参加过长津湖战役、并在战役中荣获二等功的91岁老兵周茂财,讲述他亲身经历的长津湖战役。
周茂财告诉记者,他17岁的时候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十八九岁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10月,他从上海坐火车,途经山东滕县,在滕县拿到了统一发放的棉衣,跟随部队一起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那一年,周茂财20岁。他是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77师229团一营一连三排九班的班长。
周茂财随所在部队夜晚从吉林入朝鲜。周茂财说,那个时候,美国兵离中国已经只有40里了。
“朝鲜的天很冷,零下40摄氏度,寒风呼呼的。打仗的时候,没有可以御寒的房子,都在雪地里,大雪有60厘米深。我们明白,敌人有飞机,我们没有,绝对不能暴露。在雪地里,志愿军身穿黄色衣服很容易被敌机发现,部队就发给每个人三尺白布,我们把布披在身上,和雪一样,飞机就看不到。”他们就靠着身上的三尺白布作掩护,徒手挖雪、钻雪坑。
在长津湖战役期间,是天气最冷的时候,而且部队都是夜晚行军。周茂财和战友虽然身着棉袄,但普通的棉袄根本抵不住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而美军士兵身穿鹅毛衣服,用着鹅毛被子,连毯子都是鹅毛的。部队在上海时,给他们发了一双胶鞋,穿胶鞋行军走路还不要紧,但一停下来,就完全无法抵挡严寒,很多战士的脚都冻住了,一脱鞋,脚趾头就掉在鞋里。
周茂财1951年获得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奖章
周茂财说,打长津湖战役,有的师最后就没剩下多少人,除了战斗牺牲的,还有很多人冻伤冻死在战场上。那时候很多战士冻伤得厉害,有的被迫截肢、有的只好割脚,有的战士胳膊整个被冻坏了。“那时候缺少药物,没有药,没有工厂,药物从哪里来?”周茂财说,他最难忘的是,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和战士们在雪地里趴了十天十夜,很多人冻死冻伤了,他在那时也患上了腿疾,再也不能自如地行动。“相对于牺牲的战友们,我受的这点苦痛根本不算什么!”周茂财说。
长津湖是朝鲜东北部的军事要塞,山峰纵横,丛林密布。在这场战役中,敌人派出了精锐部队,而且装备精良,拥有大量坦克、大炮等先进装备,掌握着制空权。而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装备数量也很有限。“那时的中国很穷,工厂很少,只有人和枪,子弹也不够用,需要打敌人,从敌人那抢来。”
“当时,我们在山上挖了战壕,除了战斗就直接睡在战壕里。敌人来了,离得比较远的时候,我们先不理他们,等到和我们距离很近时,战友们再一起开枪。当时,他们有飞机坦克、各种先进的机枪,而我们只有手榴弹和机枪,但我们不怕牺牲,等敌人近了,直接用手榴弹、机枪,一气猛攻,把敌人打退。然后我们就从打死的敌人身上,找到拿到我们阵地上,用敌人的枪去打敌人。就这样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周茂财说。
周茂财在抗美援朝期间,身上有被打的枪眼,腿上、鼻梁上都有伤。周茂财说,志愿军不怕牺牲,不怕吃苦,死也要拼上去。“说句心里话,你怕也不行啊,”周茂财说,“我入党以后,明知道去这个地方得死,我也要去。党员就要做到这样!”
长津湖战役太残酷了,“那个苦没法说了,我不敢提,一提老掉泪,”回忆着,周茂财突然哽咽起来。
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一天凌晨,周茂财和战友单纪坤出去执行任务休息时,因过度劳累睡着了,“哗啦,哗啦……”两人被远处传来的一阵断断续续的声音惊醒。周茂财说,当时前方一片草垛中,有两名敌人正慢慢走过来,他赶紧叫醒单纪坤,两人一人拿着一个手榴弹,悄悄绕到他们身后,看到周茂财和单纪坤后,两个敌人害怕了,当场缴械投降。周茂财说,两名美军士兵脸青白,黄头发,十八九岁,两名美军士兵不认识手榴弹,没有战斗力。周茂财告诉记者,当时和单纪坤商量好了,敌人要是不投降,就一起同归于尽,或许这才是让敌人怕的原因。记者了解到,长津湖战役中,周茂财和单纪坤因为俘虏了两个美军士兵,立了二等功。
在长津湖东山上,有一次美军往上攻,周茂财所在的连往下打,美军顶不住志愿军手榴弹,纷纷溃逃。周茂财说,当时志愿军使用的手榴弹还是很厉害的,三四十米的距离,拽上手榴弹,啪一下就炸了,美军士兵不使用手榴弹,都使用的卡宾枪。敌人虽然装备先进,但打近身战,志愿军不怕死的拼命精神,让敌人很害怕。
电影《长津湖》志愿军啃冰冻土豆的镜头打动了很多观众。周茂财告诉记者,他还没有看电影《长津湖》,那时部队多,部队吃土豆、大米、炒面的都有,长津湖战役期间他所在的部队吃的是炒面。小麦和豆子混合,上锅炒了后,研磨成面,叫做炒面。没有大米,没有馒头,之所以吃炒面,是因为没有多少量就够吃了。吃馒头需要两个,吃炒面一点就够吃了。
那时志愿军运输困难,缺少食物,朝鲜的公路大多被美军炸毁,汽车没有办法走,没有能运输食物的汽车,只能每人背着一袋炒面,食物也就只有炒面。
长津湖战役后,周茂财所在部队回到长春休整,又从别的兵团调集部队前往前线。周茂财说,包括他所在的部队在内的第一批入朝作战的战士最苦了。“在极寒天气下,志愿军更有决心,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周茂财说。
周茂财说,他们和美军打仗必须得很快就结束,很多时候一天一夜就要解决战斗,因为气候不容人。枪和铁粘成块了,枪不敢拿了,粘上了。零下40多摄氏度,铁粘人,重机枪铁和铁粘成块了。“志愿军的手榴弹管用,手榴弹不粘,它的把是木头做的,一拽,啪一下响了,枪倒不如手榴弹好使了,”周茂财说。
周茂财说,长津湖战役伤亡情况很严重,一个连剩下三四十个人,一个营组织不起两个连。周茂财所在连队里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战友没有在世的了。
在周茂财家里,有两个长津湖战役残酷的“证据”,一个是记功证,周茂财在长津湖战役中荣获二等功,另一个是一块布,子弹打在布上留下一个窟窿。周茂财现在用来包裹记功证和奖章。70年了,很多东西都丢失了,这两个“证据”周茂财一直好好留存着。问及这块带着不小炮弹孔的布的来历,周茂财告诉记者,“这个洞是让炮弹打的,这块布是从身上的衣裳扯下来的,这是证据”。周茂财卷起裤腿让记者看腿上的伤,清晰可见当年炮弹打中腿部留下的疤痕。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山东政事、威海发布、大众日报、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朱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