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施托尔茨

向德国当代政治家致敬

正是由于德国有了这样一代代尊重历史、正视历史的政治家,才引导德国民众及其舆论逐步从二战的纳粹主义阴霾中走出来,并决心与欧洲诸国重归于好,永不再战。

今年1月31日,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去世。德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并给予他极高评价,因为“魏茨泽克总统发出了现代德国最勇敢、最坦率的声音”。1985年5月8日,魏茨泽克在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发出载入史册的声音:“5月8日是解放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独裁统治下被解放出来。”这是德国首次将纳粹德国投降日视为德国解放日。从“战败”到“解放”,这一认知上的变化标志着德国对纳粹罪行经过几十年反思和清算后,终于彻底走出阴影,成为一个正常国家。魏茨泽克在讲话中还说:“谁不反观历史,谁就会对现实盲目。谁不愿反思暴行,谁就可能重蹈覆辙。”“解放日”演说发表后,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表达赞扬祝贺的书信和电报如雪片般飞来。一年后,这篇演讲被编印成册,发行量高达250万册,并被译成21种文字出版。默克尔总理称,他1985年激动人心的演讲是“一个正确的声明,是德国认识自我的开始”。

成为正常国家后的德国并没有停止反思和反省,特别是在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2月27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决议,为曾经被德国纳粹强制服劳役、目前仍生活在波兰的公民发放退休金,每人每月可获得200欧元。早在2012年德国政府曾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进行的大屠杀受害者中还有不少未得到赔偿的犹太人,德国政府拿出700亿欧元,给生活在东欧和苏联地区的犹太人幸存者每人一次性补偿2556欧元。

2月23日,德国什未林市地方检察院起诉了一名现年94岁的前纳粹党卫军成员。此人在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服役,协助参与谋杀数千名被关押的犹太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纳粹审判中,数以千计曾经为集中营卖力的受审者有的得到了赦免,有的只获得了较轻的刑罚。80年代后,德国开始深刻反思纳粹执政“黑历史”,并决定追究参与屠杀犹太人的同犯的罪行。几年前,一名93岁原籍立陶宛的高龄纳粹分子被捕。他自称,在集中营里他只是一名厨师。但德国检察院认为,“他的行为支持了凶手”。检察官强调,是否直接参与屠杀并不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犯下战争罪行的评判标准,集中营日常运营的维护者,同样应该受到法律审判。目前德国在世的纳粹罪犯还有几十人,他们已是90岁以上的老人。但德国法律界认为,年老体弱并不是博得同情的理由,不管年纪多大,这些纳粹罪犯都要承担曾经犯下的罪行。

2月21日,德国女性律师施托尔茨因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罪行被判20个月监禁。现年51岁的施托尔茨,因在一场演讲中否认纳粹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被判犯煽动种族仇恨罪。德国早在1979年就认定,否认第三帝国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就是对每个受害者的侮辱。1985年,联邦议会通过决议,将否定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判定为对犹太人的侵害,应给予法律惩处。1994年,联邦议会《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的法律加重了“煽动罪”的定罪程度。按照新法,在公开场合宣传、不承认或者淡化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可依法判处2至5年徒刑。

当年,勃兰特总理跪在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墓地面前,痛心反悔纳粹德国的罪行。其后的德国历代政治家都在思想上继承了这一真诚的认罪精神。在政界领导人的推动下,德国社会对纳粹大屠杀的反省不断深入。今年1月,德国隆重举行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活动,德国总统高克、总理默克尔等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民众,永远不要忘记纳粹的暴行。总统高克说,德国竟然能够做出那样骇人听闻的行,这一点将是他一生都要忍受的伤痛。默克尔说:“德国人对于发生的一切深深感到羞愧,因为德国人对于数百万人的痛苦和死亡负有罪责,德国人过去是犯罪者和协同犯罪者,那些拒绝承认这一点的人,他们是沉默的共犯。”正是由于德国有了这样一代代尊重历史、正视历史的政治家,才引导德国民众及其舆论逐步从二战的纳粹主义阴霾中走出来,并决心与欧洲诸国重归于好,永不再战。

否认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女子获刑近两年

德国一名女子因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被判20个月监禁。这是她第二次因这一罪名入狱。

德国慕尼黑一家法院的发言人安德烈娅·蒂策说,这名女子名为西尔维娅·施托尔茨,现年51岁,因2012年在一场演讲中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被判犯煽动种族仇恨罪。而施托尔茨在法庭上自辩称,她在行使“权”。

25日报道,这并非是施托尔茨首次因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获刑。施托尔茨原先是一名律师,2007年在为犯罪嫌疑人恩斯特·聪德尔辩护时称,犹太人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因这一言论,施托尔茨获刑3年半,不久后减刑3个月。聪德尔因同一罪名被判5年监禁。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科大学生季子越与中外反法西斯言论的立法司法实践

季子越跪舔日本法西斯言论不仅仅是“不当”的问题,且有法律问题,国内外均有关于惩治否认、鼓吹、美化法西斯言论及模仿法西斯行为的立法,国内外且有实际司法处罚案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美化法西斯言论无处遁迹不可容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季子越辱国、美化跪舔日本法西斯、否定南京大屠杀言论遭社会痛斥,有关此事的报道大多称为“不当言论”,岂止是不当言论?该言论不仅应该被道德伦理谴责鞭挞,且应受到法律制裁,该言论已涉嫌触犯法律边界,其美化日本法西斯言论涉及的法律问题如下。

欧洲大约15个国家包括比利时、荷兰、瑞士、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已经在现行法律中明文规定,反对任何否认和美化纳粹历史的行径。

1994年5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加重了“煽动罪”的定罪程度。按照新法,在公开场合宣传、不承认或者淡化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可依法判处3-5年徒刑。禁止使用纳粹标志、口号及敬礼姿势,禁止使用任何具有纳粹象征意义的标记符号、标语和徽章;宣传纳粹思想、美化纳粹战犯、悬挂纳粹旗帜和口号均被视为非法;对犹太人进行诽谤、攻击和恶意伤害者,都要被判罚或处以徒刑。除了这些专门的法律和决议,德国宪法规定,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严禁使用纳粹标志。

1990年,法国立法机构通过《盖索法》,对1881年法国《新闻自由法》进行了修正。依据《盖索法》,凡在法国境内质疑纽伦堡审判结果,或对审判证据、前提提出怀疑者将受到法律制裁。

1992年奥地利政府特别通过了《纳粹禁令》第三款规定,“任何人通过印刷媒体、广播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公开否认,肆意轻描淡写,或者赞同纳粹种族屠杀以及纳粹行的,将被判处1到10年的刑罚;危害特别严重的言行,将被判处最高20年的刑期”。

2004年以色列立法机构通过一项动议,将任何“否认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人定罪,而且将向相关国家要求引渡这种“大屠杀否认犯”——不管其是否是以色列公民,也不管其发表言论时是否在以色列国土上。2014年1月以色列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主旨是在日常话语中禁止任何人呼其他人为“纳粹”,同时也禁止任何人佩戴黄色六角星作为抗议政府的举动。

2012年,俄罗斯通过立法,对宣传及公开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依法进行严惩。俄罗斯清醒地看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2015年7月俄罗斯成立了“与以危害俄罗斯利益而篡改历史行为斗争委员会”,普京签署法案,把否定苏联二战胜利成果、歪曲战争性质、歪曲历史事实认定为违法行为。

欧盟《反种族主义和仇外框架决议》规定:公开纵容、否认或严重歪曲依据《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八条所定义的种族、和战争罪,以及依据纽伦堡审判,对危害和平、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的行为处以刑事制裁。

在法国《盖索法》颁布前,巴黎大学教授罗贝尔·福里松(拥有英国、法国双重公民身份)一直在研究确认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方法,尤其是通过煤气窒息致死的证据。

就在《盖索法》颁布后不久,他接受了《法国月刊》的采访,重申了其个人观点:“在纳粹集中营不存在灭绝犹太人的杀人毒气室。”在1990年9月这一采访发表之后,11个法国抵抗战士和“被放逐德国集中营者协会”对福里松和上述杂志的编辑帕特里斯·布瓦佐提起私人刑事诉讼。巴黎大审法院第17轻罪法庭于1991年4月18日通过判决,宣判福里松和布瓦佐犯有“对危害人类罪质疑罪”,并对他们课以近33万法郎的罚金。

欧文上大学期间就因经常在学生刊物上发表右翼言论而声名狼藉。1963年,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德累斯顿的毁灭》,内容是大肆渲染和批评二战时期盟国对德国德累斯顿的轰炸。1977年,他出版了《希特勒的战争》。在该书中,他宣称希特勒没有下达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命令,他得出的“结论”是:大屠杀的命令是希姆莱背着希特勒下达的。欧文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洗清“历史加给希特勒的恶名和污点”。

由于这些错误言论,从1992年开始,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南非等国限制欧文入境。同年,德国政府明确宣布欧文的观点是荒谬的,他的言论在德国被禁止。2005年11月,欧文接受一个右翼团体的邀请,前往奥地利演讲。就在他驾车入境时,奥地利警方将其拘捕,依据相关法律,奥地利法院判处他犯“歪曲、严重贬低及否认屠杀犹太人罪”,处3年监禁。

祖德尔是德国人,从19岁以后一直居住在加拿大,此人印刷了一批题为“为什么我们热爱希特勒”的小册子,其中充满“反犹太人”的言论和对于纳粹统治的美化歌颂。

2002年,德国向祖德尔发出了逮捕令,并要求美国和加拿大将其引渡回国,接受审判。2005年,加拿大以危害国家安全罪逮捕了祖德尔,并将其遣送回德国审判,德国以“否认大屠杀罪”对其判处5年徒刑。他的主要罪行是“否认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行,并宣称奥斯威辛集中营等是犹太人编造的故事”。

马塞尔·赛西是德国某地区的极右翼国家议员,同时还是乡镇艺术会代表。他的腰部有一大片的纹身,图案是纳粹集中营,并且在下方用哥特字母,也就是德国二战期间经常使用的一种字母写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他应得的东西”。这句话出自《圣经》,但是当年被写在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大门上,意思是这些人就应该被送到集中营里。他在游泳馆游泳时纹身被人从后面拍到,并且发到了网上,发帖人在下面留言:“这样一个家伙竟然在公共场所招摇过市”。德国警方马上就介入了调查,随后当地检察院以“煽动民族仇恨”对他提起诉讼,法院判处他6个月的缓刑。

2007年,西尔维娅·施托尔茨在为犯罪嫌疑人恩斯特·聪德尔辩护时称,犹太人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因这一言论,施托尔茨获刑3年半。2012年在一场演讲中她又否认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认为这一事实从未被一家法院证实。施托尔茨在法庭上自辩称,她在行使“权”。法院对此种说法不予认可,她被判犯煽动种族仇恨罪,获刑20个月监禁。

(上述案例内容取自唐诺先生《国外用法律维护历史共识和民族英雄的司法实践》一文,2016年10月17日察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编辑)

英美法系国家,对否认、美化、鼓吹、模仿法西斯行为的规制是通过案例来示范的。在英国、澳大利亚,都曾有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化装舞会上把自己打扮成希特勒或纳粹分子、军国主义者而被学校要求家长领回家,成年人打扮成类似形象参加万圣节活动或嘉年华,而被要求公开道歉的例子。

2017年8月6日两个在德国德国国会大厦外行“纳粹礼”的中国游客被德国巡警以“使用违宪组织标志罪”拘捕。根据法官命令,两名中国游客分别缴纳了500欧元后获得了保释。

我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条款含义是对于精日侮辱诽谤英烈的言论及行为,情节轻者依治安处罚法处理,情节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精日等美化法西斯言论及行为,无论道德与法律都是零容忍。

2018年3月8日,南京市公安局发布警情信息,上海人孟某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录制视频宣称“南京杀三十万人太少”等极端言论,引发舆论谴责,南京警方对其处以行政拘留8日的处罚。

大连警方逮捕一名“精日”分子卢某,因其在境内外网站上大肆散布“”、“辱华”漫画作品,持续发表煽动“”、“仇华”和抹黑国家形象的“精日”言论,被依法刑事拘留;

安徽警方依法刑事拘留了上述案例中卢某同伙张某,从2018年1月开始,张某伙同卢某共同炮制系列“辱华”、“”、“仇华”漫画,由卢某负责在网络平台炒作,先后发布违法有害贴文140余篇,肆意散布分裂国家、宣扬民族仇恨的极端负面言论,恶意歪曲我国历史,侮辱诽谤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煽动族群对立,伤害中华民族感情,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南京市公安局建邺分局发布警方通报,新浪网民戴某翼因公开发表“南京大屠杀是假的”等反动“精日”言论,因涉嫌寻衅滋事警方将戴某翼刑事拘留;

湖北宜昌夷陵区公安局抓获“精日”分子李某龙,其认错态度较好,主动交代其他“精日”分子的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线索,被公安机关批评教育;

安徽宿松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精日”分子叶某扬等4人,涉嫌网上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为“精日”群体提供服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至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不等的刑罚。

贩卖邪恶天理不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斜不压正正不容斜,以身试法后果自斟。

德国女子否认大屠杀获刑 被判犯煽动种族仇恨罪

据新华社电 德国一名女子因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被判20个月监禁。这是她第二次因这一罪名入狱。

德国慕尼黑一家法院的发言人安德烈娅·蒂策说,这名女子名为西尔维娅·施托尔茨,现年51岁,因2012年在一场演讲中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被判犯煽动种族仇恨罪。

25日报道,这并非是施托尔茨首次因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获刑。施托尔茨原先是一名律师,2007年在为犯罪嫌疑人恩斯特·聪德尔辩护时称,犹太人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因这一言论,施托尔茨获刑3年半,不久后减刑3个月。聪德尔因同一罪名被判5年监禁。

施托尔茨2011年4月从德国艾夏赫监狱中获释。第二年,她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库尔市参加一个机构的庆祝活动时获得演讲机会。她在演讲中称,犹太人大屠杀从未被一家法院证实。瑞士一名律师随后向格劳宾登州检察院提起诉讼,缘由是施托尔茨触犯瑞士种族法律。

欧洲多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违法。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德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其中大多数国家禁止出现与纳粹有关的元素,包括一些纳粹标志。

罗伯特·史托尔兹 颠沛流离的奥地利音乐家

生命最后几年他接替了弗兰茨·赖哈尔的指挥棒,并且获得了包括施特劳斯家族的银质勋章。

1925年移居柏林纳粹统治使他回到了维也纳,但不久又开始了漂泊生涯,先后移居到了苏黎世和巴黎,1939年,他被误当成叛军被拘禁,释放后又移居到了纽约。

在美国,罗伯特因独特的“维也纳音乐”受到了热烈欢迎,并以“维也纳之夜”在卡耐基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1946年,他回到了维也纳,并在那度过了余生。他成为了维也纳的荣誉市民,得到了 “Viennas Grand Medal ”,是第二位这个大奖的得主(第一是理查·施特劳斯)。他的头像也出现在了奥地利的邮票上。

1975年在柏林去世,魂归故里,埋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处在勃拉姆斯之墓和约翰·施特劳斯之墓之间,为纪念这位奥地利伟大音乐家他的雕像被屹立在维也纳城市公园之中。

“普拉特”是维也纳最大的绿色公园的名字;它的名字源自“草甸”或“泛滥平原”的拉丁语。普拉特包括原始的洪泛区、天然树林、景观美化区和游乐园,是非常受欢迎的公园。

“Im Prater”是一种典型的维也纳歌曲,名为Wienerlieder,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演变的一种风格,这些歌曲旨在表达情感和当地的气氛。最初,这些歌曲是匿名的,他们主要流行在街头,由餐馆和酒吧的顾客唱歌。大部分歌曲都是忧郁的风格;多使用维也纳华尔兹、operettas、奥地利民间音乐的元素。但许多Wienerlieder都是纯粹的逃避主义,主要以讲述春季中公园里的爱情和郊游故事。

这首歌曲是2017“多瑙河的非凡旋律”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曲目之一,聆听完音频,是否有到演出现场一睹为快的冲动?心动不如行动,维童在各大剧院期待您的捧场!

冬奥会特辑 “死刑”成为冬奥会项目这项目玩的就是心跳!

古时挪威的一种刑罚演化而成。古时的挪威统治者想出了一种处罚犯人的刑罚,就是把犯人两脚各缚一块雪板,从有雪的高山往下推,让他自行滑下,当通过断崖的凸处时,身体就会抛向空中,再落到山下后摔死。

后来,这种跳下滑雪的动作就逐渐地演变成现代的跳台滑雪运动。运动员脚着特制的滑雪板,沿着跳台的倾斜助滑道下滑。借助速度和弹跳力,身体跃入空中,并在空中飞行约4-5秒钟后,落在山坡上 。

近代跳台滑雪比赛中的跳台由助滑坡、着陆坡、停止区组成。比赛时运动员不用雪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自身体重从起滑台起滑,经助滑道获得高速,于台端飞后,身体前倾和滑雪板成锐角,两臂紧贴体侧,沿自然抛物线在空中滑翔,在着陆坡着陆后继续自然滑行到停止区。比赛中选手必须跳得尽可能远,同时还需要注意跳跃质量。以姿势和距离分计算总成绩。跳台滑雪分为两种,NH跳台(标准台),起跳高度1635米,到达高度1528米;LH跳台(大跳台),起跳高度1650米,到达高度 1528米。

从第一届冬奥会开始,跳台滑雪就是正式比赛项目。但是在冬奥跳台滑雪历史上,在过去的90年里,女性只能作为这一项目的看客而不能正式的参与其中。因为的确比较危险。当然为了女子跳台滑雪进入奥运会,众多的女子跳台滑雪运动员据理力争、甚至将温哥华冬奥会奥组委告上法庭,终在索契圆梦。

2014索契冬奥会跳台滑雪女子个人标准台比赛举行颁奖仪式,冠军德国选手福格特(中)、亚军奥地利选手施托尔茨(左)和季军法国选手马特尔(右)

标准台:从跳台到K点的距离必须在75-99米之间,而标准台的台高必须在85-109米之间

大跳台:从跳台到K点的距离必须大于100米,而大跳台的台高必须大于110米

阿尔卑西亚跳台滑雪中心的K点和台高分别为98米、125米和109米、140米。

一个团队包括四名成员,团体赛事包括两轮比赛。第一轮结束后,排名前八位的团队可以进入决赛。在决赛中,第三组跳台结束后将从最后一组开始以倒序依次进行比赛。相加一个团队四名选手的得分后,得出最终的赛事结果。

中国跳台滑雪运动水平发展较低,从2003年开始,中国跳台滑雪队获得赞助并常年在奥地利训练,经过2年多的训练,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较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中国选手取得的最好成绩,只是李洋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第44名。

中国女子跳台滑雪运动员常馨月在日本藏王女子跳台滑雪比赛中名列第16名。在平昌冬奥周期,仅参加了36站世界杯中的16站,就以总排名第35名的成绩获得平昌冬奥会入场券,成为中国跳台滑雪历史上第一次打进冬奥会的女子运动员。

常馨月何许人也?她曾是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2010年,19岁的她机缘巧合下接触到跳台滑雪项目;如今,她成了中国首位进入冬奥会的女子跳台滑雪运动员。

常馨月说:“我喜欢飞的感觉。”索契冬奥会女子跳台滑雪项目首次进入冬奥会,常馨月也是在备战索契的2013年正式加入国家女子跳台滑雪队,但中国队未能取得参赛资格。在平昌冬奥周期,常馨月仅参加了36站世界杯中的16站就以第35名身份进入冬奥会。

冬奥会前两个赛季的世界杯总积分女子前35名才有资格参加冬奥会。截至去年9月夏季跳台世界杯俄罗斯站,常馨月只参加了其中9站,排名第43名,与当时第35名相差50分,且留给她只有9站机会。面对巨大压力,常馨月没有放弃,“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每个人都有压力,但往往压力就是前进的动力。”自信满满的她在11月奔赴挪威,拉开了奥运资格赛的序幕。挪威第一场资格赛开门红,在两站比赛中得到25分的奥运积分,排名42名。之后却连连遭遇意外,德国第二站的资格赛因服装违规被取消成绩,罗马尼亚站因天气原因整体取消,常馨月两度失去得分机会。针对不利局面她积极调整心态,坚持不懈充分备战。“虽然参加的比赛场次不多,但我一直抱着坚持不懈、不放弃任何机会的信念,在赛场上保证百分百的精力去完成每一跳。”常馨月说。

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日本札幌的第四站比赛中常馨月获得第10名的个人最好成绩,排名上升到第37名,与第35名的积分只相差28分。差距的缩小让她更加有信心,放手一搏。最后一场在日本藏王的比赛,她首站获得13名,此时只要最后一站进前20名就能拿够积分。在教练团队焦急的等待中,常馨月顶住了压力不负众望,最后一跳排名第16,总积分达到106分,凭借完美表现搭上了平昌冬奥会的末班车。2月12日,常馨月将代表中国在平昌冬奥会的跳台上腾空跃起。

奥勃洛摩夫不仅仅是懒癌晚期宅男

上个周日,在杭州百美汇国际影城,欣赏了两部俄罗斯电影大师展的影片《奥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几天》和《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这两部影片都改编自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前者改编自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名作《奥勃洛摩夫》,后者改编自契诃夫的舞台剧《普拉东诺夫》和他的另几个短篇小说。从完成度和感染力来说,我更喜欢《奥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几天》。不仅因为奥勃洛摩夫更为有名,更多的是因为影片对小说原著的超越。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艺术传统的国度。从列宾和巡回展览画派,到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爱森斯坦、普多夫金、邦达尔丘克,俄罗斯的绘画、音乐、文学、电影,一直对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俄罗斯电影大师展一定是不能错过的。虽然因为时间安排,没来得及看邦达尔丘克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但能够看到两部根据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是幸运的。

奥勃洛摩夫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著名艺术典型,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的人”。小说形象地批判那些在欧洲大变革面前固步自封的封建贵族们,想接受新鲜空气,又害怕太冷太累;想拥抱情感之爱,却又怕责任与义务的压力。于是只好躺倒在沙发上,在安全的寡妇身上找到熟悉的体温与气味。

随着小说的出版,“奥勃洛摩夫性格”成为淡漠、萎靡、懒惰、缺乏生活能力和麻木不仁的代名词。俄罗斯文学家屠格涅夫曾说:“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我都会记得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是俄罗斯贵族少爷。父辈留下的遗产让他衣食无忧,“从未自己穿过一双袜子”,“挣过一片面包”,还以此为自豪。他懒惰成性,辞去小公务员的工作,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想干,过着自闭而又慵懒的生活。

唯一对奥勃洛摩夫有影响力的,是他的童年伙伴施托尔茨。施托尔茨也辞去了公务员工作,如今是个成功的商人。他看不下去好友封闭的生活,强行带着他外出健身、社交、游玩,结识了美丽的女孩奥尔加。

热情活泼、温柔善良的奥尔加让奥勃洛摩夫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终于离开了那张温暖的沙发床,搬进了奥尔加家隔壁的小别墅,跟着奥尔加一起去打猎,去骑马,去滑雪,去跳舞,甚至互诉衷肠。

就在我们以为奥勃洛摩夫终于获得新生时,施托尔茨从国外回来了,带回了一辆新奇的自行车。高傲而又自卑的奥勃洛摩夫拒绝了奥尔加的邀请,眼看着两人欢天喜地地骑车远去。他以为奥尔加喜欢的是施托尔茨,便选择主动退出。最终,他与房东普希尼钦娜结了婚,7年后死在那张床上。

看了这个简单的故事,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如今十分普遍的懒癌晚期宅男吗?是的,岁月更替,时光轮回,人类总在不断地重复自己的故事。奥勃洛摩夫这样的懒癌晚期宅男,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少。十月革命后,列宁就曾多次指出,“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如何开会,如何在各委员会里工作,就可以说,老奥勃洛摩夫仍然存在。”“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奥勃洛摩夫。”这也是《奥勃洛摩夫》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但是,电影《奥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几天》却又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止步于对奥勃洛摩夫性格的简单批判,而生动且深刻地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懒惰、萎靡性格背后的善良、真诚、敏感和天真。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孩子。开头是童年的奥勃洛摩夫对钟摆死气沉沉的摆动和窗外引吭高歌的雄鸡的诧异。结尾是奥勃洛摩夫的儿子小安德烈依在原野上长长的奔跑。两个遥相呼应的场景再明确不过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好。影片中也不断插入童年奥勃洛摩夫奔跑的身影,与成年后的奥勃洛摩夫慵懒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反观奥勃洛摩夫的好友施托尔茨,则是一个有着明确生活目标的意志坚定的实用主义者。他的生意蒸蒸日上,他的生活井井有条,他的习惯健康阳光。他不会像奥勃洛摩夫那样躺在床上思考人生,而是当机立断地付诸行动。所以,他总是成功者,赢得奥尔加的爱情也顺理成章。但是,他却淹没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了大自然的美。

影片中有一个象征性很强的桥段,奥勃洛摩夫、施托尔茨、奥尔加在山坡上眺望。奥尔加认为眼前的一丛灌木挡住了视线,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施托尔茨则不以为然。奥勃洛摩夫在两人走后,哼哧哼哧地把这丛灌木拔掉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差别在这个桥段里一目了然。

施托尔茨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者。他也曾经有过温情和敏感,只不过生活把它们渐渐消磨殆尽了。当年他离家出走时,希望父亲给他一个深情的回望。但是在和母亲、佣人们拥抱吻别后,却发现一言不发的父亲已经默默回屋了。施托尔茨落寞的脸上,写满了期待和失望。

在小说出版120年之后,再来翻拍电影,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显然不想局限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高度。他认为,奥勃洛莫夫性格作为一种社会弊病,今天已不像过去那样具有迫切性了。他想要批判的倒是在现代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施托尔茨性格”:沉浸于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而忽略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所以,他要用一个异乎寻常的长镜头来结束电影:广袤的田野上,小安德烈依喊着“妈妈来了”,渐渐远去,成为一个黑点。遥远的呼喊声与庄严的音乐汇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壮美景象。这才是米哈尔科夫拍摄这部《奥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几天》的真正主题:回到自然,享受自然。

是的,万事难以两全。耽溺于大自然的美好,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做个有情怀的懒癌晚期宅男呢?还是意志坚定,忙忙碌碌,做个没有情怀却精明能干的实用主义者?我,举棋不定。你呢?

否认二战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 德一女子获刑20个月

德国一名女子因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被判20个月监禁。这是她第二次因这一罪名入狱。

德国慕尼黑一家法院的发言人安德烈娅·蒂策说,这名女子名为西尔维娅·施托尔茨,现年51岁,因2012年在一场演讲中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被判犯煽动种族仇恨罪。而施托尔茨在法庭上自辩称,她在行使“权”。

25日报道,这并非是施托尔茨首次因否认对犹太人大屠杀获刑。施托尔茨原先是一名律师,2007年在为犯罪嫌疑人恩斯特·聪德尔辩护时称,对犹太人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因这一言论,施托尔茨获刑3年半,不久后减刑3个月。

欧洲多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否认对犹太人大屠杀违法。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德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其中大多数国家禁止出现与纳粹有关的元素,包括一些纳粹标志。

德国一名前高中教师因否认对犹太人大屠杀于2002年被纽伦堡一法院判处3个月监禁。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一名毕业生因质疑对犹太人大屠杀,2010年被学校收回一项荣誉学位。 石中玉(据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