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普罗伊斯

22赛季大更时间确认!热门教练删卡!2022强势教练前瞻性解读

根据科乐美官推发布的消息,实况足球直营平台手游本次赛季大更将停机维护四天,从5月30日持续到6月2日。

维护结束后,游戏还将进入赛季也”启动期“,直到6月15日。从6月16日起,才会有新赛季的活动推出。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国服手游赛季大更时间一般在直营平台更新后的1-3个月内进行。此前国服将21赛季精选退场时间延迟到了第三季度末,因此国服手游9月份进行赛季更新的可能性较大。

实况足球21赛季手游中,教练对于球队战术的熟练度,只要打比赛就能够刷满。一些初始管理值较低的教练,后期也能够通过道具来提升。

由此便导致某些现实中名不见经传的低级别联赛教练,往往可以凭借着稀有阵型或隐藏属性的优势,长期称霸手动天梯的胜率榜单。

但22赛季全盘颠覆了教练机制,教练对于每种球队战术的熟练度变成了固定数值,且后期无法通过打比赛提升。每个教练也不再是21赛季的固定阵型,而是可以随意手动调整。

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版本中胜率靠前的强势教练,绝大多数到了下个赛季都会变成吉祥物。

以当前国服手游手动天梯胜率前十的教练为例,除去22赛季删卡的拉斯特拉、泰塞尔、文图拉托、索萨、热内西奥和鲁索,剩下4个仍然存在于22赛季的21赛季强势教练,属性都比较差。

格巴德波目前是国服手游胜率最高的教练,但他在22赛季的属性可以说是非常差,五项球队风格熟练度里只有一项数据超过50。这也就意味着22赛季格巴德波唯一适合的战术就是长传球。

且不说现实中的豪门球会一般不会采用长传球战术作为第一选择,即便放在游戏中,绝大多数顶级球员也难以适配这个风格。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虽然22赛季游戏中主打长传球的顶级教练不多,但该风格数值最高的教练库莱布拉斯,对于长传球的熟练度比格巴德波整整高了18点,在球队风格属性无法通过后期训练提升的情况下,堪称云泥之别。

法里斯是21赛季入围前十次数最多的教练,目前排在国服手动天梯胜率榜单的第二位。但他下个赛季的数据和格巴德波类似,最擅长的球队风格都是长传球,但同样并不强势,与同风格的顶级教练相比劣势明显。

虽然他比格巴德波多了一个长传反击,但只有50的属性强度基本不可用,所以简单说就是两个字——废了。

巴塔利亚下赛季的数据比格巴德波和法里斯好很多,五项球队风格里有3项熟练度都超过了50,但尴尬的是这3个数据中最高的数据也只有60。

而22赛季最强的长传反击教练是巴尔武埃纳,他对该风格的熟练度比巴塔利亚整整高了25,且巨大的差距没有任何方式能够弥补,显然除了博卡球迷之外,下赛季也不会有多少玩家将巴塔利亚作为第一选择了。

21赛季的弗兰肯是反攻教练,而22赛季最擅长的球队风格却变成了控球游戏。倒不是说这个风格不好,实在是因为擅长这个风格的顶级教练太多,弗兰肯65的数据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而他执教的球队又并非拥有大量球迷基础的传统豪门,所以下赛季显然也将沦为吉祥物。

22赛季玩家在选择教练时,不必再去考虑阵型和教练管理值,只需要关注该教练的培育契合度和球队风格熟练度。

但实际上除了出于培养特定球员的目的之外,作为主力阵容的主帅条件,其实就是培育契合度为“明星球员”的教练。

因为对于一套比较成熟的阵容来说,肯定是5星球员居多,而一个“明星球员”教练可以让他们在比赛中获得的经验提升100%,显然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这项属性的意义在于,教练对某种球队的风格熟练度越高,球队实施该战术的效果越好;教练对某种球队的风格熟练度越低,则球队实施该战术的效果越差。

并且这项属性还不像球员那样可以通过后期加点来提升,因此对于喜欢使用某种特定战术的玩家来说,选择教练时自然也要选择风格熟练度更高的教练。

而针对不同战术风格,以下这五名教练分别代表了22赛季的最高水平,建议大家可以在赛季大更前提前入手。如果是已经签下他们的玩家,即便现在没用也不要解约。

罗曼是曼城主教练瓜迪奥拉在游戏中的化名,他不仅是22赛季签约成本最高的教练,同时也是控球游戏风格数值最高的存在。

虽然他500000GP的身价,接近同风格的桑托斯、普罗伊斯(图赫尔)、萨里的五倍之多,但其87的控球游戏数值也是游戏中绝对实力的代表。因为在他之下的同风格教练,这项数据最高也只有80,中间相差了7点数值,并且后期没有任何游戏机制可以弥补!

蔡茨勒是利物浦主帅克洛普在游戏中的化名,他22赛季的签约成本仅比瓜迪奥拉低20000,高达480000GP。但就快速反攻风格来说,他就是游戏中最强的存在。

并且他和瓜迪奥拉一样,针对单一战术风格高达87的数值,是明显强一档的教练。排在他身后的同风格教练,无论是尤文的阿莱格里、拜仁的纳格尔斯曼,还是曼联的朗尼克,这项数值都只有80。

巴尔武埃纳是马竞主帅西蒙尼在游戏中的化名,他的签约成本比瓜迪奥拉和克洛普便宜不少,只需要320000GP,但实力却一点也不弱,就长传反击来说,他就是22赛季最强的存在。

不过同风格的教练中,穆里尼奥的性价比也不错。他在长传反击中的数值只比西蒙尼低了3点,但170000GP的身价差不多只有前者的一半。

因此对于青睐长传反击战术的玩家来说,22赛季的西蒙尼和穆里尼奥都是不错的选择。

里帕是热刺主帅孔蒂在游戏中的化名,他的签约成本不高,只需要110000GP,但绝对堪称22赛季的宝藏教练。

一方面是因为就外侧风格来说,他是22赛季教练中数值最高的存在;另一方面他采用快速反击战术的数据也达到了80,仅次于前面提到的西蒙尼和穆里尼奥。

也就是说入手孔蒂性价比极高,可以在不降低实战效果的前提下,随意切换两种战术风格。

库莱布拉斯是塞维利亚主帅马塞利诺在游戏中的化名,他的签约成本只需要64000GP,但却是22赛季主打长传球风格教练中数值最高的存在。

只不过现实中的豪门球会一般不会采用长传球战术作为第一选择,因此该风格数据较高的教练里没有明星球员教练可选。

所以长期来看,笔者建议大家还是从其它风格教练中选择主队教练,马塞利诺相对更适合一些开荒玩家以弱胜强时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冬季两项世界杯达维多娃摘生涯首冠 芬兰名将获得亚军

新华社巴黎1月24日电2018-2019赛季冬季两项世界杯第六站24日在意大利安泰塞尔瓦拉开帷幕。首场比赛女子7.5公里短距离争夺中,捷克选手达维多娃表现出色,射击全部命中,摘得生涯首个世界杯分站赛冠军。

达维多娃的夺冠成绩为21分40秒7。芬兰名将马卡来嫩射击一发脱靶,以1.7秒劣势获得亚军。来自挪威的雷塞兰射击环节同样有一发脱靶,位列第三,落后达维多娃3.5秒。

德国名将达赫梅尔没能站上领奖台,而上周末在鲁波尔丁夺冠的另一位德国选手普罗伊斯因病退出本场比赛。

“列奥尼达斯”防空系统:“斯特瑞克”集成近程反无人机电子阵列

据《防务日报》10月6日报道,在伊普罗伊斯和GD合作将定向能系统集成到“斯特瑞克”(Stryker)近10个月后,这两家公司于10月5日表示,他们已经成功地在“斯特瑞克”演示了伊普罗伊斯的“列奥尼达”反电子阵列,用于近程防空禁用无人机。“斯特瑞克-列奥尼达”(Stryker Leonidas)在2021年10月从概念发展到2022年8月成功的现场测试,将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陆军协会-2022”(AUSA)年度会议上展出。GD的测试持续了两周,在沙漠中的一个国家试验场进行。

“斯特瑞克”集成的“列奥尼达”高功率微波(HPM)防空系统(图片来源:伊庇鲁斯)

“列奥尼达”是一种高功率微波(HPM),是一种软件定义的系统,可使单独或成群操作的反无人机作战。据《防务日报》报道,伊庇鲁斯表示,该系统可以在美军建立的作战相关范围内击败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系统。

在最近的演示中,第二代“列奥尼达”被集成到“斯特瑞克”装甲车上。在集成中使用的特定“斯特瑞克”不需要对电池或动力系统进行任何更改,而是设计来适应添加的技术。在演示中,以色列国防技术RADA电子工业公司的雷达与“列奥尼达”雷达和“斯特瑞克”雷达集成在一起。据《防务日报》报道,“列奥尼达”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可与其他雷达、光电和射频探测和跟踪传感器以及指挥和控制平台协同工作。

第三代系统,具有更大的动力,2021年春天推出,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战斗车辆相对很快。系统具有可扩展性。《防务日报》补充说,伊庇鲁斯正在与一个政府客户合作,开发一种更小的列奥尼达外形,可以适应更小的军事平台。

爱因斯坦等知识分子逃离纳粹德国后为何纷纷奔向美国

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1933年10月17日,逃离纳粹德国魔爪的爱因斯坦前往美国。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组数据:1933年之前,美国曾有5位得主,而此前作为世界文化和科学中心的德国曾有31位得主。1933年后,以爱因斯坦为首的6位德国得主移居美国,此外还带来了未来的11位新得主。

到了1945年,德国在1933年之前的得主有9人仍然在世,此外还有5位新得主,合计14位。但此时的美国,1933年之前的得主虽然只有7人在世,但新增得主达到18位,合计25位。换言之,短短12年间,曾经远远落后于德国的美国,实现了一场大反超。而且,在1945年后,又陆续有流亡美国的科学家获得诺奖,再之后,又有大量随父母流亡美国后,在美国完成学业并成为诺奖得主的“流亡者二代”。

另外一个数据同样惊人:1969年,美国学术界公布一份涉及所有学科领域的最杰出三百位流亡科学家名单,其中238人是从纳粹德国逃亡出来的犹太科学家,占比高达79%,美国科学领域各新学科的奠基人几乎都出自这些犹太科学家。

时光回溯到1933年,谁也不会想到,希特勒在德国推动的种族灭绝,竟然会让彼岸的美国变得强大。

1933年4月7日,希特勒颁布《重设公职人员法》,宣布解聘所有与纳粹主义原则不相符合的公职人员。这场“一体化”运动也波及德国大学,成为一场驱逐犹太知识分子的文化大清洗。

这也是德国文化史上最肮脏和耻辱的一幕,因为当大批知识分子被打压和迫害时,本应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德国大学却集体向希特勒效忠。直至数十年后,德国人仍对这一幕感到耻辱,将之视为国家沦丧的一大标志。

随之而来的便是焚书事件。在柏林倍倍尔广场上,大批德国经典书籍被焚毁,作者包括海涅、普罗伊斯、卡夫卡、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黑塞、托马斯·曼、海因里希·曼和巴拉赫等等,近三千种书籍从此被禁。

有一段历史对话耐人寻味——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尔曾站出来抗议纳粹,认为文化清洗给德国科学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害,而希特勒的回应如同一个疯子,他是这样说的:

“即使是为了科学,我们的民族政策也不会因此而撤销或改变。如果驱逐犹太科学家意味着现代德国科学的毁灭,那就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没有科学的状况下,推行我们的民族政策吧!”

1933年到1934年间,德国大学解聘1145名教师。1935年《纽伦堡法》颁布后的一年时间里,又有近500名大学教师被解聘。在这两次解聘大潮中,包括497位自然科学学者(其中化学领域为165人,物理学领域为124人),459位医学学者,392位社会科学学者(其中经济学家为148人,法学家为112人,历史学家为53人,社会学家为40人,心理学家为27人,教育学家为12人),291位人文科学学者。

1937年到1938年间,德国大学又解聘了160多位“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类配偶”的大学教师,此时德国高校教师被解聘比例已经高达39%,其中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流失达47%。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又解聘了400多位有犹太血统或犹太配偶的奥地利大学教师。

最可笑的是,空出来的大学教师岗位,都被纳粹党内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僚所占据,并且成为学校中最有话语权的人,他们又能教给学生什么?

对于有犹太血统的学者们来说,他们在纳粹德国基本无法再找到工作,只能依靠犹太社团临时资助勉强生活。而且,局势一天比一天紧迫,唯一的出路就是流亡海外,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集中营与毒气室。

其实早在1933年,就有一些德国学者选择流亡。但当时大多数人仍然没有能够洞悉时局,他们选择留在德国,期待局势能有所缓和。但希特勒显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流亡之路,并在1938年的“帝国水晶之夜”后达到高潮。

数据显示,在德国与奥地利被驱逐的2200名学者中,有1400多人选择流亡,还有二三百人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死亡,剩下的五百多人大都在1942年后被送进位于捷克特雷津集中营,与欧洲各国的犹太知识分子一起遇害。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学者最初的流亡国家分散极广,第一步就选择美国的占31%,选择法国的占21%,还有14%的人选择英国,11%的人选择瑞士,6%的人选择意大利,还有6%的人选择巴勒斯坦,这也是最为集中的几个选择。

流亡注定需要痛苦的适应过程。这些德国流亡学者原本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经济条件,流亡异国后,他们必须面对语言关,面对心理落差,还有流亡者的伤感。

而且,因为德国一度是世界文化与科学的中心,知识分子受到全世界尊崇,流亡后的心理落差更大。

这个适应期也左右了许多人的选择,比如最初很多德国流亡学者选择瑞士,就是因为语言的一致性。而选择美国的学者,普遍有较好的英语基础。

此外,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因为具有国际性和实用性,加上德国在1933年之前一直是这两个领域的世界领先者,所以这两个学科的流亡学者更容易被接纳。有趣的是,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经济学家也成为宠儿。相比之下,人文学科的学者因为偏重民族性,流亡后的出路更为狭窄。

学者的流亡与一般难民不同,他们会考量自己未来的高校工作岗位。从这一点来说,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虽然地理位置很近,但并非最佳选择,因为这些国家的高校过于封闭,很难为德国流亡学者提供长期岗位。更何况,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国家也相继沦陷。对于德国流亡学者来说,这些国家不过只是中转站。

上世纪30年代,英国大学正陷入招生停滞期,“制造社会精英”的教育理念也与德国在魏玛时代崇尚科学研究的思维不符。也正因为这样,尽管英国是最早向德国学者表示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的国家,却仍因为大学体制的局限性,无法对德国流亡学者提供足够长期岗位。所以,英国也只是德国流亡学者的中转站。

相比之下,美国的高校体制更适合接纳德国流亡学者。当时的美国,高校正在急剧扩张之中,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高速增长,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趋向普及教育。相比欧洲大陆国家与英国,美国可以提供更多适合德国流亡学者的岗位。

当然,对于流亡学者来说,美国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许多学科(如法学)完全实用主义化,以职业资格考试为最终目的,这让习惯科研化的德国学者很难适应。

此外,德国人对于美国文化的疑虑,也一度让许多流亡学者没有将美国放在第一位。尽管美国大学当时的开放性令人称道,但过分的实用主义和物质至上,显然与德国学者一贯的价值观不符。

但美国人的主动性扭转了这一局面。早在1933年德国颁布《重设公职人员法》后,美国国内就极为关注德国大学打压并解聘学者的事件,舆论一边倒持同情态度。美国学界也很快成立了援助外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后更名为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提出“挽救那些因纳粹而被从欧洲大学中驱逐出来的学者”。很多美国学者都清晰认识到,德国的文化大清洗其实是美国科学界的发展契机,可贵的是,这些美国学者并没有“不要被外来人抢饭碗”的思维,而是积极向政府与各机构建言,希望全力接纳德国学者。

不过从实际操作来说,最初的美国在接纳德国流亡学者一事上也做得不够理想。首先,尽管高校在扩张,但对流亡学者的安置并不算太好,安置人数也不算多。更重要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些年里,孤立主义在美国占据上风,大多数美国人反对松动移民限额,因此美国政府对接纳欧洲难民也持保守态度,从而影响了美国高校对德国流亡学者的接纳。而美国高校中也存在反犹主义现象,同样让德国流亡学者感受到了寒意。

在这个关键时刻,洛克菲勒基金会挺身而出。这是一个相当神奇的基金会,它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关注德国学者,那时德国还处于魏玛共和国的宽松氛围之中。

洛克菲勒公司为这个基金会投入了巨额资金,它最初全力资助医学领域,在1920年后逐渐开始关注社科领域,并在德国资助了大量科研项目。在希特勒上台,德国高校大规模解聘学者时,洛克菲勒基金会也开始争论未来的选择。

最初,基金会的部分人士也受到反犹太主义的影响,对德国局势产生误判,认为这不过是短期措施。但很快基金会就明确了方向,将资金从此前的德国社科研究项目中撤出,而是改为对德国流亡学者的援救计划。

因为当时美国国内高校的反犹主义仍然存在,移民限额也没有松动,高校能够提供的岗位不多,所以洛克菲勒基金会选择了变通的方法,用援助资金将部分流亡学者暂时安置在欧洲。

与此同时,援助外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美国国内承担了沟通平台的作用,逐步打消了高校对于接纳德国流亡学者的疑虑。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成立的流亡大学,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最多的援助,总计为54万美元,成功拯救了180位欧洲流亡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所致力于接纳自然科学领域的流亡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整体接纳了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当然,这种集中接纳只是少数,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援助外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有意识地将流亡学者安置在不同高校,每所高校不超过三名,这就减轻了高校的压力和敌意。

后来,欧洲局势的恶化使得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开始接纳更多难民,当然也包括学者。与此同时,因为欧洲各国相继在战争中沦陷,许多最初未选择美国的流亡学者们,又从英法瑞士意大利等国流向美国。

此前到达美国并成功安顿下来的德国流亡学者们,则以出色的学术成就证明自身的能力,也让更多美国人明白,接纳德国流亡学者不仅仅是人道主义,也是美国发展的一大契机。

于是,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加入了这一行列,宗教组织、慈善组织甚至犹太人占比极高的好莱坞等电影公司,都为营救德国流亡学者贡献力量。而且,援助很快不局限于学者,也包括律师、医生、工程师、媒体人和艺术家等。

到1945年,美国成为接纳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也是接收德国流亡学者乃至知识分子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除了流亡学者之外,美国还接纳了811名法律工作者,2352名医生,682名记者,645名工程师,465名音乐家,296名造型艺术家,1281名来自其他文化领域的职业者。仅仅德国和奥地利,流亡知识分子中就有六成以上最终移民美国,美国无疑成为这次高素质群体大逃亡的最大受益者。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高素质群体大逃亡,不过并非最后一次。在十几年后,柏林墙建成前后,东德乃至东欧各国的知识分子也上演了类似的大逃亡。

嘉宾简介_央广网

新闻中心2017专题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金牌栏目请回答2017玩转未来科技_央广网焦点图

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跨界创新平台,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腾讯WE大会邀请了12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互联网思想家和技术专家,讲述对未来的畅想。从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到外太空旅行探索等多领域的创新和行业趋势。

柏林奥特弗里德-普罗伊斯勒尔小学的20名六年级小学生随班主任来到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展馆。柏林克特-珂勒惠支中学11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超过16岁,相比之下,他们在“未来科技”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就更“深入”些。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10月24日19:30—20:30,中国之声十九大特别节目《请回答2017》推出第七期《玩转未来科技》。麻省理工访问学者、光医学调控干细胞研究者王宇光,曾发现苹果系统漏洞、“白帽子黑客”高雪峰,财经节目主编、环保高科技领域观察者颜莹,致力于人脸识别运用于安防领域、旷世科技市场总监张鑫将做客直播间!

20世纪公法学大师|一部法律思想史名著

本书是一部公法思想史的名著,以人物为中心和视角,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德语区公法领域赫赫有名、极具影响力的44位学术大师。本书可读性较强,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借助这本法律思想史的名著,不仅有助于学界理解20世纪的法学家及其著述,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现有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本书选取介绍了44位德国、奥地利、瑞士著名公法学者的学术人生、学术成就、实践贡献及其影响,这些公法学者对20世纪的公法学、国家理论以及当时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展现出20世纪德语区公法学的学术价值以及公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书不仅是19—20世纪公法学大师的人物评传,更是公法学的学术史、思想史著作,这些公法学大师的生平、著述和历史境遇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反思学术与人生、学术与政治、学术与国家发展以及学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彼得·黑贝勒(Peter Häberle),1934年生,德国拜罗伊特大学(Universität Bayreuth)欧洲宪法学教授,曾任圣加仑大学(Universität St. Gallen)终身客座教授(法哲学)以及罗马、格拉纳达和拉丁美洲等地大学的客座教授,共出版55部著作,相关著作被译为十余种语言。

米夏埃尔·基利安(Michael Kilian) ,1949年生,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法学院和经济学院教授,曾任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法官,自2014年起为德累斯顿执业律师。

海因里希·沃尔夫(Heinrich Wolff),1965年生,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自2014年1月3日起任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公法、环境法、科学技术与信息学教授。

王银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1)。

柳建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世纪公法学大师》终于译完交稿了。本书以彼得·黑贝勒(Peter Häberle)、米夏埃尔·基利安(Michael Kilian)、海因里希·沃尔夫(Heinrich Wolff)所编的《20世纪国家法大师》(2018年第2版)为基础,选择了44位公法学大师的内容翻译而成。诚如本书的编者所言,“任何选择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关于本书的目录,译者也曾考虑按照现代学科领域分类编排人物目录,例如,格奥尔格·耶利内克(Georg Jellinek)、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等人应当归为公法理论,将海因里希·特里佩尔(Heinrich Triepel)、费利克斯·埃马克拉(Felix Ermacora)、阿尔弗雷德·费尔德罗斯(Alfred Verdross)等人列入国际公法学也几乎没有异议,但是当时相当一部分国家法学者的研究领域涉及现在的诸多学科领域,无法简单地归类为宪法学、行政法学或者其他领域,因而本书遵照第二版的国家法学者的目录顺序排列。

这些20世纪的公法学大师的人生和学术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感慨万千:有的学术大师英年早逝,有的学术大师得享天年;有的学术大师一生顺遂,有的学术大师人生坎坷;有的学术大师的经历令人激昂,有的则令人唏嘘……这些学术大师各有特性和品格,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也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但是,相同的是他们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们对于公法学和人类智识的贡献。从这些公法学大师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感受到“导师”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受到导师和其他老师的关心、关爱和关怀,没有他们的导师和老师,他们的人生之路和学术之路可能是另一种样态。借用卡尔·科里内克(Karl Korinek)对于任奥地利院长近二十年的瓦尔特·安东尼奥利(Walter Antoniolli)的论述:没有他们,这些学术大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取得如此成就。现实中的我们也承蒙导师和诸多师者的厚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此,我们也对我们的导师和老师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书是合作翻译的成果,感谢王锴、柳建龙、周万里、赵真、吴国邦等诸位老师和同学的付出与合作,同时也要感谢王静编辑的催促、认真和敬业。本书由王银宏统稿,主要是统一全书的人名、地名和一些出现频次较多的语词,在最大程度地尊重各位译者成果的基础上也作了部分译文和脚注的译改。原著中的人名主要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修订本)译出,其中没有的则主要根据其德语发音译出。书中不当和欠妥的译处,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北京冬奥会)冬季两项——女子4×6公里接力赛赛况(7)

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季两项女子4×6公里接力赛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举行。

2月16日,德国队选手弗兰齐丝卡·普罗伊斯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月16日,俄罗斯奥委会队选手克里斯季娜·雷兹佐娃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月16日,俄罗斯奥委会队选手克里斯季娜·雷兹佐娃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月16日,瑞士队选手伊雷妮·卡杜里施在比赛中摔倒受伤,工作人员正在施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月16日,瑞士队选手伊雷妮·卡杜里施在比赛中摔倒受伤,工作人员正在施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月16日,瑞士队选手伊雷妮·卡杜里施在比赛中摔倒受伤,工作人员正在施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月16日,瑞士队选手伊雷妮·卡杜里施在比赛中摔倒受伤,工作人员正在施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