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瓦吉梅克斯

斯瓦泰克单赛季获37连胜追平辛吉斯最长连胜纪录

毫无疑问,波兰人、女单世界第一斯瓦泰克是世界前十当中表现最出色的那一位。

从排名来看,稳居世界第一,积分也超11000分,遥遥领先其他追随者。不仅如此,斯瓦泰克在2月中旬到6月底的这段时间,在横跨三大洲、七个国家和八座城市的巡回赛当中,连续赢了37场比赛,相继获得多哈、印第安维尔斯、迈阿密、斯图加特、罗马和法网共6个单打冠军。

尤其是3月份的北美春季“阳光双赛”,波兰人背靠背夺冠,成为自格拉芙、克里斯特尔斯和阿扎伦卡之后,第4位“阳光双冠”的女选手。

不仅如此,在温网女单第三轮遭到科内特终结连胜之前,世界第一还在今年的比利·简金杯的比赛当中,获得了两场宝贵的单打胜利。

37场单打连胜,追平了1997年辛吉斯以来女单巡回赛的最长连胜纪录,而斯瓦泰克也成为了巡回赛第6位获得37场及以上连胜纪录的球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斯瓦泰克的37场连胜当中,其中包括印第安维尔斯赛到法网期间连赢28盘,追平了2012年至2013年小威廉姆斯的纪录。

在赛季的最后阶段,斯瓦泰克还在四个半月的时间里赢得了高达5829715美元的奖金,这个数额可谓是相当恐怖。

而赛季末的WTA年终总决赛,虽然无缘夺冠,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WTA历史上第15位年终世界第一。由于时任世界第一巴蒂突然退役,斯瓦泰克于今年4月4日首次登顶,成为WTA历史上第28位女单世界第一,也是第一位00后世界第一。

福布斯公布2021年俄罗斯富豪资产赚钱最多的是有钱又有颜的他

2021年,由于Meta(facebook)公司受到争议、互联网贸易剧增、冶金业创纪录盈利以及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等原因,福布斯榜上俄罗斯富豪们的资产共计增加1013.9亿美元。

据《福布斯》报道,上榜全球富豪排行榜的104名俄罗斯富豪中,70人的资产有所增加。总的来说,一年内,俄罗斯亿万富翁资产增加了1013.9亿美元(达到5767.2亿美元),而其中排名前十的富豪资产增加了745.1亿美元。

帕维尔·杜罗夫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未婚,有两个孩子。被称为俄罗斯的马克·扎克伯格,大学期间创立了VKontakte,2013年辞去VK首席执行官,和他的哥哥开发了Telegram。2021年财富值增加最多,在俄罗斯富豪榜中排名第九。

塔季扬娜·巴卡尔丘克出生于197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区域社会经济人文学院,俄罗斯第二位女性亿万富翁,2004年她与丈夫共同创立了Wildberries电商平台,拥有99%的股份。2021年俄罗斯富豪榜排名第12。

Татьяна Бакальчук — основательница и владелица 99% Wildberries. Ее состояние резко выросло после переоценки ретейлера: повысить стоимость Wildberries помогло успешное IPO Ozon, главного конкурента Wildberries. Но и сама компания Татьяны Бакальчук показывает отличные результаты: оборот интернет-ретейлера за девять месяцев 2021 года вырос до 538,9 млрд рублей, что на 89% больше, чем за аналогичный период прошлого года.

塔季扬娜·巴卡尔丘克是Wildberries(俄罗斯跨境电商)创始人,占99%股份。在零售商重新估值后,她的财富急剧上升:其主要竞争对手Ozon公司成功上市使Wildberries价值增长。但塔季扬娜·巴卡尔丘克的公司自身也有优异的业绩:这家互联网零售商在2021年前九个月的营业额增长至5389亿卢布,比去年同期增长89%。

安德烈·梅尔尼琴科出生于1972年,俄罗斯最大的独立煤炭企业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大股东,Eurochem董事会成员,俄罗斯煤炭、化肥业大亨,2021年俄罗斯富豪榜排名第8。

阿列克谢·莫尔达索夫出生于1965年,俄罗斯北方钢铁公司董事长。2021年俄罗斯富豪榜排名第1。

梅克斯:我年少时曾接近加盟曼联但我最终选择了罗马队

直播吧5月15日讯 前法国国脚梅克斯近期接受《队报》采访时透露,他曾接近加盟曼联,当时他参观了曼联基地并与弗格森有过会面,但他最终选择了罗马队。

“我那时17岁,还在欧塞尔队,弗格森想带我去曼联。我参观了曼联所有的训练设施,我还有一张弗格森在我家里跟我父母的合照。”

“那是支伟大的队伍,有贝克汉姆、老舒梅切尔、内维尔兄弟、吉格斯、安迪-科尔等等。但我留在了欧塞尔,后来,类似的事情又重来了一遍,居伊-鲁(欧塞尔老帅)跟曼联谈妥了,达成了协议,但我选择了罗马队。那次的转会发生了很多事情。”

梅克斯出生于1982年,他当年与布姆松从欧塞尔出道,后来先后效力过罗马、AC米兰等球队。

阿西阿呷:坚守彝族乡亲的幸福线 慢火车上见证大凉山巨变

11月18日,国新办举行铁路扶贫干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列车长阿西阿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阿西阿呷是彝族人。1971年,她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成昆铁路白石岩站,从此车站成了她的家。1996年,21岁的阿西阿呷来到铁路,开始了自己的铁路客运生涯。这趟“慢火车”自1970年成昆铁路开通时开始运营,全程353公里,沿线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为沿线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当地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20多年来票价不变,最低2元。彝族老乡亲切地称这趟火车是“赶集车”“致富车”“求学车”。为了方便他们联系,阿西阿呷的手机号18年没有变过,接到老乡的求助电话,便尽全力为他们解决难题。25年的坚守,她见证了“慢火车”给大凉山彝族群众带来的变化,这趟列车就像一个流动的村庄,阿西阿呷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201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阿西阿呷从“慢火车”上看到,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彝族老乡上车随身带的只有土豆、玉米粑粑和元根萝卜汤,买个方便面都是很奢侈的。现在出去打工和做生意的乡亲们越来越多,老乡们不仅不愁吃不愁喝,穿着也越来越时尚,逢年过节,很多彝族老乡穿着民族盛装在车厢里面对歌、拍视频、刷抖音,展示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阿西阿呷眼里,最大的改观还是乡亲们对教育的认识。以前很多彝族乡亲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现在,这个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家每户不管男孩女孩都给予良好的教育,父母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巡视车厢时,经常听到乡亲们说,铁路“瓦吉瓦”,列车员“卡莎莎”(“瓦吉瓦”就是好得很、太好了的意思,“卡莎莎”就是谢谢的意思)。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对“小慢车”发自内心的喜爱。

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两个鸡蛋的故事。一次巡视车厢的时候,看见一位70多位的木苏(音译)老阿妈坐在地上,因为身后装的土豆太重无法起身,她赶紧走过去,搭手帮忙把背篼抽起来。没想到第二趟上班的时候,在车站又看到了这位老阿妈,她从胸前内兜里掏出两个煮熟的鸡蛋。阿西阿呷正想拒绝,但老阿妈说,她早上五点多就起来了,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就是为了送两个鸡蛋。捧着这两个带着体温的鸡蛋,她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两个鸡蛋比任何奖章都珍贵,它是彝族乡亲对慢火车真挚的情感。

阿西阿呷说,还有两天就是凉山彝历新年,希望乘坐慢火车的乡亲们生活更红火,希望乘坐慢火车的孩子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更美好的未来,祝愿凉山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要一直坚守在这个小慢车上,和乡亲们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无论时代进程多么快,高铁发展有多快,这一趟小慢车,依然是彝族乡亲的幸福线。

听!“瓦吉瓦、卡莎莎”中传来凉山巨变

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央挂牌督战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正凝心聚力,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力冲刺。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四川、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7省区,记录未摘帽贫困县在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等方面综合发力,确保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即日起,本报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栏目,生动呈现他们采取精准举措带来的山乡巨变,当地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及干部群众展现出的“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昂扬斗志。

悠扬的歌声从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传出,家中13岁的二女儿吉好有果唱着熟悉的歌曲,前襟、袖口带有浓郁彝族特色的彩线花纹,在阳光下格外艳丽。

2018年春节前夕,习深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指导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年仅10岁的吉好有果为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歌声优美,真情流露,让人印象深刻。

两年多过去了,吉好有果一家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家中厨房、卫生间干净整洁,电视机、洗衣机一应俱全。

“房子很大,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不像以前一家人挤在一起睡,我很高兴。”吉好有果自豪地说。

四川凉山,历史上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即使64年前,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这里也没有摆脱深度贫困的现实,“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概括出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

8月28日—9月3日,本报记者深入四川凉山腹地:在崭新规划的高山村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在绵延山坡的现代农业基地、在盘山而上的“天路”,一张张明眸皓齿的笑脸、一个个不懈奋斗的故事、一声声“嗨吉嗨、瓦吉瓦、卡莎莎”(彝语,意思是:很给力、非常好、感谢)的感慨与赞美中,见证了这里变好了,变美了,变富了。

“老人在家中摔倒、热水器需要维修等居家问题,一通电话便可解决。”在昭觉县社区,社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某色小英向记者展示了正投入使用的“社区云客服系统”,它不仅可实时接收社区居民的诉求,还可在系统内实现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

从海拔两三千米的深山老林里搬下来,住到新房里,昭觉县的乡亲正逐步适应“云系统”接管的生活。某色小英说得好:原先,群众看到的云在天上;如今,他们看不到的云在身边,大家很满意。

在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莫色古布子正组织队伍解决难题:有些住户遇到开关跳闸、下水道堵塞等问题一筹莫展;有些群众电不会用,马桶不会用,我们就专门开设夜校,每天培训;到了缴纳水费、物业费的时候,有些居民并不理解:用水还需要花钱?

作为社区书记,莫色古布子说,这些旧习俗与新环境的正面碰撞,正是易地扶贫的种种难题,需要党员干部一一面对,认真作答,妥善解决。

告别过去的农村生活,新居民们就医、上学怎么办?昭觉县副县长廖宇超说,仅沐恩邸社区就拥有4所学校,完备的社工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民夜校等社区服务场所也一应俱全。

“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才是关键。”越西县瓦曲觉乡党委书记加瓦伍卡的这句话,指向了落户之后的搬迁户,如何通过产业富起来的问题。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该乡将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精准区分”,即部分群众出去打工,部分被安排到村里公益岗位上,年龄大的贫困群众则由财政“兜底”,苹果基地、中药材基地有贫困户的股份,让他们享受分红;新村居建成后,养牛场也建起来了,居民变成了工人。

汽车在陡峭的山路上左拐右转,一个半小时之后,进入海拔2400米的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里有全国唯一的高海拔民族地区科技小院,24岁的四川农业大学研二学生朱嘉心正和同学们开展科学研究。“我已经决定,将毕业论文的方向定为新品种、新模式下的马铃薯贮藏研究领域,希望这里的贫困群众不用再吃发芽的土豆。”她踌躇满志地说。

朱嘉心与同学们的行动是科技小院创新尝试的一部分。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期入驻的方式,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产业扶贫中,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问题,正形成“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小院+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

“过去,这里只种传统作物,附加值低、仅够温饱。”在布拖县副县长吕勇眼中,千百年来,土豆、荞麦成了布拖县农民的依赖。但近几年,改变正在发生。

科技日报记者到访时,这里正布局建设国内最大的高原蓝莓连片种植基地。这片千百年来种植传统作物的土地上,能否孕育高附加值的“金果”?答案是肯定的。吕勇说,选择种蓝莓种植,看重了当地日照充足、土地PH值呈弱酸性等条件。同时,蓝莓科研和育苗中心、蓝莓高标准示范种植园、蓝莓加工园等产业链项目已经分期启动。

当一处处高科技基地在凉山州各地拔地而起时,那些憧憬新生活的村民们成为最大受益者。

“我在高原蓝莓示范种植园打工两个月了,一天可以挣80元,种植园还有我们家的3亩地,每亩地一年可以得到租金600元。”布拖县石咀村村民且沙么扯合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个富有说服力的收据是:截至8月,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已达8300余人次,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路通了、房子修好了,外面没见过的东西也进来了。现在坐客运车每天只花10块钱,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县城。”19岁的阿布洛哈村村民阿达牛色望着村里崭新的柏油路,眼神闪亮,憧憬着未来。

“封闭”曾经是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村民的心头之痛。没有公路,堵住了老百姓走出大山的希望。如今,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村子告别历史,两个多月前正式开通到镇上的客运班线。

阿达牛色的话展现出一副今昔对比图景:没有公路,他到县城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自己在村上读小学时,连考试卷子都是老师走山路背下来。有了公路,他搬了新家,太阳能热水器、户户通电视等一应俱全。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阿布洛哈村体现得尤为明显。村支书吉列子日难以忘记老人们的感叹:从没想过,有生之年村子能把路修通,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对年轻的阿达牛色来说,希望还要更多。眼前的希望来自于村里发展水果种植、乡村旅游的决心,“我很期待这一天”。

在金阳县,绵延在金沙江畔丛山之间的芦稿镇油房村、大湾子村通村公路,被外界称为“最美天路”。全长约13公里、垂直高差达800米,连续形成28个回头弯,如同一条“白丝带”绕山而上。。

65岁的阿苦阿火在油房村生活了半辈子,修路曾是他最大的愿望。他告诉记者,以前下山采买生活必需品要走一个多小时,“就连家里修房子时,28块钱一袋的水泥,运费就达到50元。现在坐上村村通班车20分钟就到山下了。”他说,由于交通便利了,村上开了小卖部,自己家里新买的电视、洗衣机等再也不需要人背马拉,两个孩子都买了摩托车。

最美天路的建成,让油房和大湾子两个行政村告别了江上木船、溜索、吊桥,真正让贫穷的天堑变为走向致富的通途。

“十八大以来这几年是四川减贫进度最快、脱贫成效最好、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9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这句话发自肺腑。其支撑数据是:目前四川剩余的20万贫困人口、300个贫困村、7个未摘帽县总体达标,脱贫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下一步,四川将继续抓好7个未摘帽县挂牌督战,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对存在问题及时动态清零,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彭清华说。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必须…[详细]

世界足坛第一教父!他执教长达44年将业余队带成五大联赛豪强

谁是足坛真正的教父呢?对于巴萨球迷来说是克鲁伊夫,对于曼联球迷来说是弗格森,对于阿森纳球迷来说是温格,而对于法国球队欧塞尔来说,那毫无疑问是居伊·鲁。尽管这个名字相比前面三个,在中国球迷眼里有些暗淡,但如果以对一个俱乐部带来巨变的持久来衡量的话,这个法国老教练可以算当之无愧的世界足坛第一教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执教欧塞尔长达不可思议的44年。是的,你没看错,44年!他不但将自己家乡的一支业余球队成功带到法甲联赛,还拿下一座联赛冠军四次法国杯冠军,在欧冠联赛挥斥方遒。他一手创建了享誉欧洲的的青训,这里制造了西塞,梅克斯,坎通纳,吉瓦什,布兰科,梵迪加,卡波,博姆松等很多球迷熟悉的“法国产品”。

尽管对于熟悉居伊·鲁的球迷来说,什么样的盛赞都不为过,但我还是愿意再次重温一遍了这个法国教练不可思议的足球生涯,和不熟悉他的球迷们一同分享这份坚持和感动。

1938年出生的居伊·鲁,12岁成为家乡球队欧塞尔俱乐部的一员,之后辗转几只球队,始终没有踢出名堂,早早就知道“自己太慢了”的他明白可能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球员,于是他在踢球时就开始为日后当教练做准备,年纪轻轻的他一直细心地观察主教练的一举一动,并将训练方法记录下来, 默默的执教迈出看似不经意的第一步。

1960年已经22岁的他决计开启自己的教练生涯,他与英格兰水晶宫俱乐部游学实习,1961年家乡球队欧塞尔招募教练员时,23岁的居伊·鲁斗胆来毛遂自荐,但真正打动俱乐部的不是他的勇敢,而是他的“廉价”:“当时他是要价最低的候选人,只要600法郎一个月,而且还不用我们包吃住!”

意外成为教练的他带这支在业余联赛打拼的小球会开始上路,百折千回的尝试之后,终于在1970年升入丙级,成为了一支真正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这是居伊·鲁教练生涯最初的胜利果实,也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骄傲。“那仍是我足球生涯最美好的回忆。(升级)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就守在报摊边上等着报纸上市。拿着有我们升级相关新闻的报纸跑在无人的大街上,感觉爽极了!”

胜利接踵而来,1974年他们成功升入法乙,1980年他们成功升入法甲,这时居伊·鲁已经开始兼任俱乐部总经理,是他一手塑造了这个法国足坛的奇迹。自从升入法甲之后,欧塞尔不但没有降级,还一度成为“豪强”——4夺法国杯、1次联赛登顶,冠军杯和联盟杯也都有过出色战绩!

这个居伊·鲁之所以能让欧塞尔长盛不衰,除了他崇尚的军人般纪律严明(从小崇拜军人,父亲是职业军人,自己服役两年),更重要的还有他一手打造了名震欧洲的青训营,正是这个成功的青训体系,为欧塞尔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在法甲驰骋的动力。西塞,梅克斯,坎通纳,吉瓦什,布兰科,梵迪加,卡波,博姆松就是这个青训营杰出的“产品”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年龄逐渐增长的居伊·鲁身体每况愈下,心脏搭桥手术并未终止他对足球的迷恋,但最终在医生“我们一直建议他退休,否则,我真的担心他有一天会死在教练席上”的警告之下,他在2005年6月4日第四次为欧塞尔赢得法国杯之后选择了退休。

凉山州三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把日子过得“瓦吉瓦”

大凉山深处,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的连绵青山被冬日的暖阳照耀着,静谧而美好。走进三河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可以看到一座座有彝族特色的新房整整齐齐,新修的柏油马路贯穿全村,通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房前屋后粉刷一新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个深度贫困村。

2018年2月11日,农历春节前夕,习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走进村民吉好也求家的老房子。那个用泥土堆砌的土坯房十分低矮,没有窗户。习俯身走进屋里,与吉好也求一家亲切交谈,鼓励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习到我们家里来,我们很高兴。走进院子,他就问有没有水、有没有电,到屋里后,问我们有没有被子盖、粮食够吃不、穿衣暖和不,他说的线岁的吉好也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和习握手,全家人还与合了影。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吉好也求仍难掩激动,“习对我们一家人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听了的线年了,他说的这些话我都一直记在心里,不断向着致富奔小康而奋斗,不忘他的恩情。”

习在三河村考察时,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为习演唱了《国旗国旗真美丽》,她唱完以后,习带头鼓掌。

4年之后,那个大大方方的小姑娘长高了,有一米五的个头,甜甜的笑容常常挂在脸上,人也变得更懂事了。在与吉好有果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她的普通话说得更加流畅了。她说:“习爷爷来到我们家的时候,我才9岁,当时我特别特别开心。”

如今,吉好有果已经读小学6年级了,学习成绩不错,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她说:“我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现在学会了英语、唱歌、跳舞、陶艺。春节到了,我祝习爷爷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据了解,吉好也求家所在的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54.16%。作为曾经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在当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20年凉山州实现全面脱贫,三河村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253户1294人搬入新居,吉好也求也是其中之一。他的新家有100平方米,砖混结构,整齐干净、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样样不少,他还利用一间屋子开起了超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千百年来,这里的群众“出门靠走(路)、过河靠溜(索)”“对面能听声,相见需数日”。现在,凉山州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平整的道路通过吉好也求家门口。“到昭觉县半个小时,西昌市一个小时就到了,方便了。”吉好也求说,“全家养猪养牛的钱、打工收入、这个商店的利润、打扫卫生工资、护林员工资,这些加在一起一年有8万多的样子。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幸福了。”

如今,在大凉山的公路边、村口,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上的彝语“卡莎莎”是“很感谢”的意思,而“瓦吉瓦”则是“好得很”的意思。这些标语,是当地群众的心声,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从吉好也求家出来,沿着柏油马路,来到了三河村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在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内,我们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合作社负责人洛古有格。

洛古有格回忆,2018年2月11日,围坐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习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用拉家常的方式,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座谈会,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了良方。当时,习对大家说:“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座谈的时候我就给汇报了,我是在2009年读完大学,然后2013年底的时候回来,成立了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洛古有格,正是当年参加了那场脱贫讨论会的成员之一。他说,“跟座谈以后,我自己干事创业的干劲十足。”

从国企辞职回到家乡三河村,洛古有格创办起了乌金猪养殖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18年,他又创办了肉牛养殖合作社。“现在一共养了150头西门塔尔牛,今年开春的时候还要贷款再买100多头,每年大概会有二三十万的收益。”洛古有格说,养殖农户从最开始的12户增加到了现在的168户,其中脱贫户68户。“我去年又给47户农户担保贷款了203万,这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

在中央、省、州、县委组织部的资金帮扶下,洛古有格新建了标准化养殖场,作为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也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大家学技术、谋发展。“现在我们合作社有3个长期工,其中有两口子之前没有养牛的技术,到养殖场来以后,我教了他们一些养牛的技术,现在每人每年有3万块钱的收益。将来他们把技术学好以后,自己也可以养牛。”

洛古有格坦言,对于产品未来的销路他并不担心。未来,会借助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方式来开拓市场,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培养养殖大户,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并且,还要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互动发展、种养结合,走生态种植养殖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创建三河村自己的绿色养殖品牌。

4年来,凉山州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三河村驻村李凯说,三河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三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适合三河村的养殖、种植、加工、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目前,村里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预计两三年后,能实现户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包括现在的西门塔尔牛、半细毛羊、乌金猪养殖,其实在规模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效益,只是说我们希望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在深加工方面,再做出一些探索,让我们的产品能够走向全国。”

如今,凉山州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的到来给三河村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发展旅游的红色资源。”三河村驻村李凯说,近年来,三河村立足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体规划建设党群中心、村史馆、干部培训中心。2020年2月,村史馆已完成建设,附属的酒店、餐厅已于2021年7月完成装修。去年一年,三河村新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已接待超两万人次的游客。

“主要是要把农业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他们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共享到我们乡村振兴阶段的成果。”对于未来,李凯语气坚定,“我有信心带领全村的干部群众,为三河村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接续奋斗。”

“凉山三河村摆脱贫困、逐步步入小康,实际它主要还是通过异地移民搬迁。”谈起这几年三河村的新变化,四川省凉山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董红兵很有感触。他说,以前这里的百姓都是分散地居住在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环境比较封闭,搬迁后集中居住,水、电和进村入户的路等基础设施问题都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多了,思想开放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尽管这个地方面积不大,但是实际上它为我们整个凉山州的乡村振兴探索了路子。”董红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