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讷德豪恩

原神提纳里是什么动物 提纳里原型动物介绍

原神提纳里是什么动物呢?很多玩家还不太清楚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原神提纳里原型动物介绍,一起来看一看吧。

原神提纳里是什么动物

原神提纳里原型动物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阿努比斯,而阿努比斯长着一颗胡狼头,胡狼是一种常见的在墓地搜寻腐食的野狗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宾犬,并且提纳里的手套配色也比较像

查看更多《原神》攻略标签:复制本文地址阅读本文后,您的心情是:(选择后可查看结果)恶心

450吨炸药埋进地道2万名德军一秒丧命看看英国的地道战有多残忍

在战争中,坑道爆破,一直是对付坚固阵地的良方。在1944年的松山战役中,远征军就曾对日军山顶的堡垒群实施了坑道爆破,才得以全歼堡垒守军。不过,这些战例和今天的主角比起来,都只能算得上是小打小闹。

因为这一次,在一战的伊普尔战场。英国人要引爆的,是一共拥有21个炸点,将近500吨的炸药。其中最大的一个炸点,竟然是一个高12米,直径达80米的大洞,并且丧心病狂地在里面塞入了整整40吨炸药。以至于让数千安坐的其上的数千德国成功了飞上了天。

其实地道战并不是只在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发挥过作用,在一战中,因为地面进攻死伤惨重。各交战国都曾试图通过地道进攻或摧毁对方的阵地。梅西讷山脊之战,就发生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帕斯尚尔战役)期间。

1917年,英军决意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帕斯尚尔发动攻势,而梅西讷山脊,正是横亘在战场南部的一片高地,德军在高地上依托村庄修建了以钢混结构为主的堡垒群和大量的堑壕。显而易见,谁都知道强行进攻就是找死。在梅西讷山脊的是德国的第19集团军和英国的第2军。

与德国人的战斗工兵相比,英军不仅有更专业的工兵部队,而且其中还夹杂着大量的工程师和地质学专家,这是英国人敢于在梅西讷大搞地道的关键。

为此,英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工作,在地面上完成测绘工作后,就交由工兵部队进行挖掘,地道一般都是树状的,即一个主道和若干支道组成,在炸点附近,坑道被设计成之字型,以防止冲击波炸到友军。

当然,英军挖地道挖的起劲,德国人也没闲着。他们一方面通过听诊器和扩音器不断寻找英国人的地道(挖掘时的声音能通过土壤传播),在地道中上演了一部侦查与反侦查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另一方面,德国人也在搞着自己的土飞机,不过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差远了。

终于,经过长达2年的准备工作(英军自1915年中旬就在此与德军对垒了),1917年6月,已经有21一个炸点装满了近1,000,000磅(454吨)炸药可以引爆,在此期间,尽管德国人有所察觉,德军指挥官曾试图撤出他怀疑埋有炸药的阵地上的士兵,但是德国人显然对于这么一次巨大的爆炸缺乏想象力,被撤出的部队即使补充到了其他的阵地上,但是英国人可没说那不会被炸啊。。。

手中的引爆器,霎时间,漆黑一片的夜空被一团巨大的火焰点亮了,高达数百米的火光在数十英里之外都清晰可见,大量的碎石夹杂着人体残肢飞上了数百米的高空,以至于过了好久才重新落到地上。至于这500吨炸药的造成的动静,连伦敦都能感受的到。

有大量电影描述了这场血腥的战役,比如《帕斯尚尔战役》与《奇袭60高地》,其中,《奇袭60高地》完整复原了梅西讷山脊之战的整个过程(60高地是梅西讷山脊上的德军阵地之一,英国人在它地下埋了近50,000磅炸药,但它并不是最大的炸点)。

由于缺乏预防(这么大危机也防不住啊),德军顷刻间就损失惨重,超过2万名德军士兵伤亡,英军得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梅西讷的阵地,21个炸点中的19个被成功引爆,虽然有几个偏离了预定位置炸到了无人区,但是几个主炸点都结结实实地在德国人底下被引爆了。英军借着德军被炸到懵逼来不及调配预备队的空挡,成功地占领的山脊,直到山脊东端才停止,那里的阵地没有在爆炸中收到波及。

当然,就帕斯尚尔战役本身来说,它是失败的。这是英国参谋与黑格元帅异想天开自娱自乐的又一杰作,尽管梅西讷的爆炸给德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后方的预备队仍能毫发无损的集结并发动反攻。梅西讷战役结束后的不久,德军依旧能够依靠火炮重新占领了这片区域。在堑壕战的时代,地道战与坑道作业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很显然,这并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

但是不要忘了,要知道当时的21个土飞机只有19个被引爆了,那么剩下的那几个在哪里?它们为什么没有被引爆呢?不幸的是,作为当事人的英国工兵也不清楚了,爆炸已经彻底改变的当地的地质结构,想找几个埋在地下十米的TNT谈何容易?如今,这些未爆的炸点依旧安安静静地呆在原地沉睡,渐渐被人们遗忘。当然,我们自然是希望它们能继续沉睡下去,永远不要醒来……

EVE手游双D大战PIBC第七回合 15小时的对决PIBC还是输了

原标题:EVE手游双D大战PIBC第七回合, 15小时的对决,PIBC还是输了

发生在K4星系的这场对局,是双D与PIBC正面交战的第七轮,这一轮,双方在K4星系进行了长达15小时的博弈。

PIBC方倾尽全力,以付出巨大战损比为预期代价,尝试守住K4星系。作为绝地门户的K4一旦陷落,PIBC方在绝地的统治也将宣布结束,可以说,K4星系的这场战斗至关重要,如果PIBC取得胜利,那就将是PIBC反攻的转折点,如果PIBC失败,就标志着PIBC在正面战场上已不敌双D。

双D为此也下足了血本,在12月14日中午12点,K4军堡退增强前10个小时就开始控场K4星系,这些前来控场的玩家大多数都坚持到了最后,从12月14日12点一直打到了12月15日凌晨3点,长达15小时的鏖战,才终于战胜PIBC方,拿下K4星系的控制权。

关于这场战斗,我同时采访了参战的PIBC方和双D方,还特别邀请了在做攻略的墨城大佬进行战术讲解,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复盘一下,这场影响整个新伊甸的K4会战吧。

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双D的入场时间,根据受访的双D成员所说,他们最初的控场队伍是在12月14日的中午12点到达的K4星系,并对K4实时控场,当时的双D成员有100名左右,PIBC方在K4星系内的人数仅有40人,并没有受到来自PIBC方的反击。

在控场期间,双D舰队一度以为PIBC要放弃K4星系,直到晚上9点为止,PIBC方的人数都没有明显的增加,一直处于控场状态下的双D人数超过了1000人,PIBC方仅有500人不到。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PIBC方这次使用的战术和之前如出一辙,他们希望用这种诈降的方式让双D分散精力,再次尝试多线分,PIBC方堡垒还有10分钟退增强时,PIBC发现双D总指挥胸毛完全没有分兵的意图,就将诈降的战术抛弃,转而与双D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开战后的双D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占优,因为PIBC方在控场星门处突然强行冲门,尝试夺取星门的控制,双D不得不在主战场分兵去防守,这样的策略让双D也有了不少减员。

根据初步统计,在最开始接战的第一波内,双D和PIBC各损失了100余艘舰船,但从舰船数量上来说,战损几乎是1比1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PIBC的作战策略,他们利用残月特殊的赔付机制,在低安星门强换双D方的后勤舰船,这一战术为他们夺得控场取得了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术,双D方无法再从讷德处进行增援。

22点45分,双D舰队减员严重,在和PIBC舰队的交火中,陨落了150余艘舰船,因为没有添油的手段,双D主战场的舰队人数从最开始的700+降低到了600左右。

虽然在人数上双D暂时占优,但是双D的每一名成员都知道,在星门控场丢失的情况下,PIBC可以不断通过星门和军堡进行添油,双D却没有任何手段尝试添油,每一艘舰船的损失都是不可弥补的。

1小时后,这场持续的绞肉让双D舰队的人数从600降低到了523,PIBC方通过不断的添油,舰船数量反而增加至506,双D与PIBC之间吨位的差距逐渐被扯平,虽然PIBC的战损明显更多,但他们可以添油啊,胜利的天平此时已经向着PIBC倾斜。

12月15日凌晨0点05分,PIBC方凭借添油战术,人数已经高过双D方,当时的PIBC成员数量为548,双D为507。

大概是觉得胜利已是囊中之物,一艘PIBC方的旗舰在随后的战斗中直接跳到了双D的常规队中,根据记者的现场记录,这艘船是在0点14入场的,烟花是在0点15放的,仅仅过了30余秒,这艘庞然大物就因为盲目的自信陨落星海。

但旗舰的白给并没能将双D从水深火热中解放,此时的双D已经仅剩485艘舰船,PIBC方的舰船数量还有641艘,所有人都看到了PIBC的血性,都认为这场战斗已经被PIBC拿下。

随着PIBC方另外5条旗舰的增援,双D的劣势变得越来越大,战斗持续到凌晨1点时,双D的战列还有204艘,PIBC方则反超到了247艘。

也正是在这时,K4决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来了,PIBC方的作战总指挥掉线了,根据PIBC联络人的说法,当时的PIBC YY不知是谁,在乱中喊着所有人向前冲,站位本就有问题的后勤和远炮舰船就这样听了“指挥”的话尝试和双D舰队贴零。

根据墨城的推测,那名“指挥”应该是单纯的想要出名逞能,在总指挥掉线的情况下,自认为战斗胜利已是囊中之物,想要早点结束这场绞肉战,便让PIBC方全员allin。可他没想到,这句逞能的话却葬送了PIBC方的后勤舰队。

不过这里有一点分歧,根据双D联络人的说法,他们直播了PIBC YY的指挥,当时喊大家贴零0冲上去的就是PIBC方的指挥“太阳系”。由于我没有偷听YY的习惯,在这里没有办法求证这个事情。

失去了后勤舰的PIBC方瞬间丢失了之前打下的优势,舰队成员在双D的集火下一个个变成烟花,为了打回局势不得不组织舰队强冲双D方后勤舰队。

只可惜双D方的后勤舰队在可乐的指挥下,保持着S型走位躲避PIBC方的甲链万王,强冲双D后勤舰队的战术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时间正是凌晨1点多,急于求胜的PIBC方在这里又间接的制造了第二个战斗的转折点,那就是小蛮在群内发的集结。

这不只是一个半场开香槟的行为,这则集结还让南联在控制8Y门的舰队误以为PIBC已经取得了胜利,现在只差舰队支援主场作战,又碰巧此时的双D将正面战场的一名大将指挥承太郎派往外围夺得星门。

在组起1个整队满编后,承太郎指挥双D急行军至dg星门,清剿了pibc方面军dg贴k4的堵门部队,开始尝试挤入k4。

共28人进入k4并反贴dg门等待剩余部队进入后重新整队。但此时pibc反应到了双D方这支添油部队,讷德星门控场的240人集体带跳了dg星门,并与双D方28人交火。

承太郎看人数大劣的情况下,直接要求所有人停火等过门,此时由于PIBC方全部星门驻守的机动部队集中到了dg星门,导致k4的8y星门被k4星系内一小支dft部队以及主战场战死回到k4个堡换船的驾驶员控制

这只满编小队撤回dg期间损失一艘负责阻断对方的轻拦,且驾驶员‘陈文超’再次在讷德集结了一只25人左右的队伍到达了dg。承太郎得知dft友军开始抢夺8y星门后,带领dg的这只70+人数的混编队经NOL-1DQ-8Y的路线Y星门的控制权,让原本无法添油的双D又有了添油的渠道,这让双D的战列数量一下从不到200飙升到了240+。

也正是8Y星门的丢失,让PIBC方彻底的输掉了这场战斗,在后续的战斗中,PIBC方添油部队被完全打光,双D还在维持着不断进场,凌晨2点,PIBC方舰队返回军堡重整,与双D展开最后一轮正面对决。

半小时后,原本260+战列的PIBC方战列数量骤降至135艘,这场战斗也正式宣布结束,K4星系已经失守,PIBC方失去了对绝地的绝对控制权。

这场战斗,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3V方的援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场会战对PIBC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15小时的对决肯定够3V完成舰队的调度,至于3V不来的原因,大家的说法也都很多,这里就不做猜测了。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战斗的复盘了,无论是双D还是PIBC,大家在这场战斗中均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关键的失误,这场战斗的胜利或许是属于PIBC的,根据DBS方的统计官豹豹提供的数据,本次战斗中,DBS一共击毁PIBC方价值15600E的舰船,这当中还不包括一艘被HEHE方摧毁的PIBC方旗舰。

DFT相关的具体战损还没有完成统计,如果想要第一时间获得一手的吃瓜新闻,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吃瓜联盟群,Q群号:433251954。

最后让我们为这场战斗中的所有玩家喝彩,感谢你们为我们带来一场如此精彩的会战!(特别感谢PIBC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受访人员,DBS方统计官豹豹,攻略制作者墨城)

有一种坚持叫“LongHorn”

每位前来填写献血登记表的豪恩人都表现得轻车熟路,对于无偿献血,他们则表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相信在这一刻,每位豪恩人都怀着澎湃的热情将血液分享给未知的陌生人…期待着献出的血液可以挽救到未知的Ta。

所有参加红色行动的献血者们将获得一张具有特别意义的“感谢状”——感谢你们的支持与付出,感谢你们参与无偿献血

当然除了豪恩集团的小伙伴们,还有深圳狮子会香蜜湖服务队的狮友们参与献血…

跃马骑师:二战德军第24装甲师战史

(温馨提示:本文约5500字,配图24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全军覆灭的德国第6集团军的序列内,除了15个步兵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外,还包括3个装甲师,分别是第14、16、24装甲师,其中第14、16装甲师是在1940年西欧战役后德军装甲部队第二次扩编时由步兵师改编而成,而第24装甲师则是迟至1941年底才组建的,而且该师的出身非常特殊,是二战时期唯一由骑兵师改编而来的德军装甲师。尽管第24装甲师建立仅一年多就在伏尔加河畔遭到歼灭,但在重建后依然活跃在东线月战争结束。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德军装甲兵的创建,德军骑兵的地位持续下降,大批骑兵部队被改编为摩托化部队,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以骑兵部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轻型师(波兰战役后改编为第6~9装甲师)。不过,基于骑兵部队的传统和那些出身骑兵的贵族军官的坚持,德国陆军依然保持了骑兵部队的建制,于1936年4月1日在原魏玛陆军第5骑兵旅基础上组建了第1骑兵旅,辖第1、2骑兵团,分驻因斯特堡和安格尔堡。

1939年9月1日,第1骑兵旅在北方集团军群第3集团军编成内参加了波兰战役,由东普鲁士出发向南进攻,于9月13日挺进到华沙城外,并在那里作战到9月17日,之后撤回后方休整。波兰战役结束后,第1骑兵旅于10月25日在德累斯顿扩编为第1骑兵师,下辖第1、2、21、22骑兵团和第1骑炮兵团,是当时德国陆军建制内唯一的骑兵师,由库尔特费尔特中将担任师长。

1940年5月10日西欧战役打响后,第1骑兵师作为B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的一部分越过德荷边境,向荷兰纵深推进,仅仅五天后荷兰就宣布投降,第1骑兵师转入就地休整,直到6月初才重返前线,调往法国北部,加入第4集团军序列,在强渡索姆河的战斗中建立了一处桥头堡阵地,随后又在友邻部队协同下在巴黎以北地区渡过塞纳河。法国战役结束后,第1骑兵师在大西洋沿岸的拉罗谢尔和罗什福尔执行占领任务,直到1941年初。

1941年3月,第1骑兵师被调往波兰,在那里为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做准备。6月22日,第1骑兵师的马蹄踏在了苏联的土地上,该师被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沿着普里皮亚特沼泽北侧行动,负责掩护古德里安装甲矛头的南翼,在那些摩托化部队难以通行的沼泽林地,这些古老的骑兵显示出独特的机动优势,有效保障了装甲部队的侧翼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时任第1骑炮兵团第1营营长的路德维希施图本道尔夫少校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马术金牌获得者,遗憾的是他在7月17日在第聂伯河前线骑兵师之后又参加了在基辅和布良斯克地区的战斗,于10月25日被调离前线,撤回后方。在过去两年的作战中,第1骑兵师有5名官兵荣获骑士十字勋章。

尽管第1骑兵师在历次战役中表现出色,但自波兰战役以来的作战证明了骑兵的角色已经被装甲部队取代,促使德军高层最终做出了将该师改编为装甲师的决定。1941年11月5日,第1骑兵师在戈梅利举行了最后一次传统的骑兵检阅,随后该师的17000余匹军马被分配给各步兵师,全师前往东普鲁士的斯塔布拉克接受整编,于11月28日正式改称为第24装甲师,费尔特中将继续担任师长。

■ 曾任第1骑兵师和第24装甲师师长的库尔特费尔特中将,担任第1骑兵师师长时获颁骑士十字勋章,最终晋升骑兵上将。

第24装甲师按照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标准编制组建,下辖1个装甲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及其他支援单位。第24装甲团的骨干来自原第2、21骑兵团,同时吸收了原第101装甲营的部分人员和装备,由驻埃尔福特的第1装甲补充营和温斯道夫装甲兵学校协助进行装甲兵训练,以便让失去战马的骑兵们尽快适应并能够熟练驾驭他们的新坐骑。第24装甲团下辖3个装甲营,每营辖3个坦克连,其中2个连装备II号、III号坦克,1个连装备IV号坦克。

■ 第24装甲师装备的短身管型III号坦克及其车组成员,注意坦克挡泥板上的师徽。

第24装甲师的步兵单位由第24摩托化步兵旅统一指挥,下辖第21、26摩托化步兵团,分别由第1和第26骑兵团改编而成,每团辖2个营,每个营辖4个步兵连,团部直辖有重步兵炮连和防空连,其中第26摩托化团第1营是全师唯一装备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摩步营。为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们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由第89炮兵团承担,该团辖3个炮兵营,其中2个营装备105毫米轻型榴弹炮,1个营装备150毫米重型榴弹炮,所有火炮均由卡车拖曳机动。该团还配属有1个防空连,装备自行高射炮,提供野战防空掩护。第24装甲师的其他支援单位包括第4摩托车营、第40装甲歼击营、第40工兵营、第86通信营等,均由原第1骑兵师相应单位改编而成。

■ 第24装甲师的“跃马骑师”师徽(左)及其简化版本(右),这也是第1骑兵师的师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加入了装甲部队序列,但第24装甲师依然保持了很多骑兵部队的传统和特色,比如该师官兵的制服镶边依然普遍采用骑兵的金黄色兵种色,而非装甲兵的粉红色,这在德军各装甲师中独树一帜。此外,第24装甲师的营连级单位都保持骑兵部队的编制名称,部分军衔也沿用骑兵部队的称谓。原第1骑兵师的师徽也被第24装甲师继承,其图案是一位御马跳跃的骑师,该师也因此获得了“跃马骑师”的绰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这支新锐装甲师的独特渊源,该师官兵也用这种方式捍卫和缅怀骑兵部队的传统和荣耀。

■ 1942年夏季,由火车运往东线装甲师的坦克,注意储物箱上的跃马师徽。

1942年4月,第24装甲师由德国国内调往法国占领区,作为D集团军群第7集团军的预备队,并在那里完成最后的训练科目。同月,布鲁诺冯豪恩席尔德少将接替费尔特中将担任师长。1942年5月,整训完毕的第24装甲师乘火车穿越欧洲大陆,以全新的面貌重返东线辆短身管型III号坦克、56辆长身管型III号坦克、20辆短身管型IV号坦克、12辆长身管型IV号坦克和7辆指挥坦克,共计181辆坦克。

1942年6月,第24装甲师被编入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序列,参加了6月28日开始的夏季攻势,即“蓝色”行动。在1942年夏季,第24装甲师绘有跃马师徽的坦克装甲车辆穿过广袤的南俄大草原,向沃罗涅日发起冲锋,战马的嘶鸣、马刀的呼啸,已经变成了坦克引擎的隆隆轰鸣和机枪火炮的骇人吼声。在“大德意志”师的配合下,第24装甲师突破了苏军防线,完成了作为装甲兵的首秀,随后向顿河大弯曲部挺进。

■ 这幅彩色照片展示了1942年7、8月间,第24装甲师的装甲纵队穿过顿河草原向东挺进,注意近处两位坦克兵的领章及肩章的金黄色镶边。

由于受到苏军部队的顽强抵抗和后勤问题的困扰,第24装甲师直至8月初才抵达顿河岸边的卡拉奇,并于8月12日强渡顿河。渡过顿河后,该师作为第24装甲军的前锋向斯大林格勒开进。战至8月底,第24装甲师宣称已击毁或缴获250辆坦克、161门火炮、183门反坦克炮、25门高射炮、192门迫击炮和69架飞机,俘虏苏军超过14000人,但该师付出了108名军官和2493名士兵阵亡、负伤或失踪的代价。

■ 在向伏尔加河挺进的途中,第24装甲师的一位摩托车传令兵在车上小睡片刻。

越是接近斯大林格勒,第24装甲师遭遇的抵抗就越激烈,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与日俱增,第21摩托化步兵团团长威廉冯伦格克上校也在8月26日阵亡。经过激战,第24装甲师于9月4日抵达斯大林格勒郊区,此时该师可以作战的坦克仅有34辆,战至9月10日可用坦克数量又下降到10辆,很多战斗单位的兵力仅有正常编制的一半,而且在伤亡名单上还包括了师长冯豪恩席尔德少将,他在9月8日被苏军炮火所伤,被迫撤离前线,由阿尔诺冯伦斯基少将代理指挥该师,后者于11月15日正式接任师长职务,并晋升中将军衔。

■ 第24装甲师第二任师长冯豪恩席尔德少将(左)和第三任师长冯伦斯基少将(右)。作为前骑兵部队,该师贵族军官的比例较高。

在1942年9月到11月间,第24装甲师的部队被拆分成若干营连级规模的战斗群,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区的残酷巷战中,协助步兵部队从死守不退的苏军手中夺取一块块浸透鲜血的废墟。第24装甲师的作战范围遍及整个战场,从城市南郊到城市中部的马马耶夫岗,从“红十月”钢铁厂到城北的“街垒”火炮工厂和“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各个关键战场几乎都能见到第24装甲师的坦克和掷弹兵的身影。然而,实战证明,装甲师的装备和训练并不适合城市巷战,虽然坦克和突击炮能够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有助于拔除苏军的坚固据点,但城市废墟的复杂地形和道路状况极大限制了坦克的视野和机动力,一旦失去步兵的掩护,装甲兵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和困难。第24装甲师在历时两月有余的巷战中损失惨重,精疲力尽。

■ 1942年秋季,在斯大林格勒一位德军坦克车长从指挥塔内探出头,使用望远镜观察战场。第24装甲师的作战表明,装甲部队并不适合城市巷战。

从1942年10月下旬开始,第24装甲师的部队陆续从城区撤出,一方面因为损失太大,急需休整和补充;另一方面,情报显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翼集结重兵,意图反攻,德军指挥部有意识地将装甲部队撤到城外,准备作为机动预备队抗击即将到来的苏军反攻。经过整补后,第24装甲师的战斗力量得到一定的恢复。

■ 彩绘: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一位德军卫生兵在为一名第24装甲师的坦克手包扎伤口。

11月19日,苏军发动了“天王星”行动,对第6集团军的后方实施两翼包抄,由罗马尼亚、意大利等仆从国军队守卫的侧翼防线在苏军了猛烈攻势下迅速崩溃,苏军坦克、骑兵和滑雪部队从防线缺口涌入,向德军后方穿插,于11月22日在卡拉奇封闭了包围圈,将第6集团军的数十万德军装入口袋。在此后两个月中,第24装甲师在第51军编制内一直在包围圈北部作战,四处充当救火队,不断发起反击,填补防线上的漏洞。然而,无论第24装甲师和其他德军部队如何拼死战斗都无法阻挡苏军的推进,包围圈被持续压缩。

■ 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被俘的德军排成长长的队伍走向战俘营,第24装甲师的约1500名官兵成为俘虏。

由于补给仅能依靠空运,第24装甲师的作战消耗难以得到及时补充,特别是坦克等重装备损失一辆少一辆,燃料匮乏的情况加剧了该师的困境,战斗力日渐萎缩。战至1943年1月,由于战斗损失和燃料匮乏,第24装甲师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坦克和机动车辆,基本丧失了作为装甲部队的机能,剩余的部队与第16装甲师和第94步兵师的残部合编为战斗群, 失去坦克的装甲兵只能作为步兵参加到近距离作战中,并在苏军的逼迫下逐渐向斯大林格勒城区撤退,最后退守到城北拖拉机厂的阵地上。1943年2月2日,随着第6集团军的投降,第24装甲师自师长冯伦斯基中将以下约1500名官兵成为苏军战俘,这个组建刚刚一年多的装甲师就此覆灭。(本公号《战史文库》专栏正在推送的新连载《骑士之死》就是讲述了第24装甲师在陷入包围直到投降的经历,敬请关注——编者注)

1943年3月中旬,约2000~3000名第24装甲师的后方留守人员和伤愈归队的官兵被调到法国,用于重建该师,马克西米利安冯埃德尔斯海姆中将被任命为师长。由于当时德军的兵员和装备都较为紧张,重建后的第24装甲师充斥着来自德国空军地面部队的补充人员和刚刚征召入伍的新兵,他们都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装备的补充也不充分。

■ 1943年3月担任第24装甲师师长的马克西米利安冯埃德尔斯海姆,他之前担任第26装甲掷弹兵团团长时荣获橡叶骑士十字勋章,任师长时又获颁双剑饰,最终晋升装甲兵上将。

1943年6月,第24装甲师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其编制并不完整。第24装甲师仅编成第1营和第3营,前者装备“黑豹”坦克,后者装备IV号坦克,而第2营从未组建。在1943年夏季,计划调拨给第24装甲师的“黑豹”坦克并未到位,因此仅有第3营具备作战能力。比较特别的是,第24装甲团还编有1个喷火坦克连。第24装甲团第1营一直驻留在法国,直到1944年初才获得了装备,后来配属于第116装甲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并未同师主力一道行动。

■ 1944年夏第24装甲团第1营“黑豹”G型坦克侧视图,该营随第116装甲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

第24装甲师的步兵旅被撤销,由师部直辖第21、26装甲掷弹兵团,每团编有2个营,每营4个连,团部直辖重步兵炮连和防空连。重建后的第89装甲炮兵团辖3个炮兵营,每营3个炮兵连,其中第1营装备自行火炮,第2营装备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第3营装备150毫米重型榴弹炮。新建的第4装甲侦察营编有5个连,包括2个装甲车连、2个摩步连和1个重武器连。第40装甲歼击营编有3个连,第1连装备牵引式反坦克炮,第2、3连装备III号突击炮,作为装甲团的补充力量。其他支援单位还包括第40装甲工兵营和第86装甲通信营。此外,陆军第283高炮营也被配属给该师,下辖2个重型高炮连和1个轻型高炮连。在重建完毕时,第24装甲师的装甲力量包括49辆IV号坦克、44辆III号突击炮、14辆喷火坦克和9辆指挥坦克。

1943年7、8月间,重建的第24装甲师由铁路调往意大利北部的里窝那,担负治安和海岸警备任务,后于9月间参加了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的“轴心”行动。当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的萨勒诺登陆时,第24装甲师因为距离前线过远,没有参加反击作战。

■ 第24装甲师装备的IV号H型坦克侧视图,仍保持着出厂涂装,仅在炮塔侧面绘有战术编号。

1943年10月,第24装甲师告别意大利,重返东线南部战场,在第聂伯河沿岸地区进行艰苦的防御战,先后在第51军和第40装甲军编成下与苏军激战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作为机动反击力量四处补防填漏。从1943年12月到1944年2月,第24装甲师负责防守尼科波尔的桥头堡阵地。从1944年3月初开始,第24装甲师在苏军的重压下且战且退,渡过布格河向罗马尼亚境内撤退,在喀尔巴阡山脉脚下暂时稳住了阵脚。

在1944年4、5月间,第24装甲师在比萨拉比亚北部地区进行防御战,并向雅西以北地区实施反击。1944年6月初,该师暂离前线装甲师在桑河和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与大举推进的苏军部队展开连续的攻防作战,人员和装备都蒙受较大损失,在经过补充后,该师除了装甲掷弹兵和工兵之外人员基本齐整,但是除了75毫米反坦克炮之外的重装备大多不足正常编制额的50%。

1944年9月15日,第24装甲师被调往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交界处的贝斯基德山,防守当地的喀尔巴阡山山口,归属第24装甲军指挥。10月11日,该师由铁路前往匈牙利,防守蒂萨河畔的索尔诺克桥头堡,在担负防守任务的同时,该师还屡次组织兵力在蒂萨河沿岸地区实施反击,迟滞苏军向匈牙利腹地的推进,鏖战至11月底,之后退入斯洛伐克境内。

1945年1月,第24装甲师被调往东普鲁士的马林堡,后在埃尔宾地区补充了一批重武器和车辆。整补后,第24装甲师开往东普鲁士南部地区布防,于2月间编入“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从1945年2月21日到3月27日,第24装甲师与进攻东普鲁士的苏军展开持续激战,力量不断损耗,在3月底由海路撤到皮劳时,该师已经缩减至团级战斗群,下属单位仅有第21装甲掷弹兵团、1个装甲歼击营和2个“黑豹”坦克连。随着苏军向德国腹地的推进,第24装甲师残部只能继续向西退却,于4月中旬撤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于5月4日向英军投降。在战争结束时,第24装甲师尚余4000~5000人。

作为一支脱胎于骑兵部队的装甲部队,第24装甲师虽然组建较晚,但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东线后期一系列艰难防御战,充分发扬了德国骑兵的光荣传统和勇毅作风,即便在伏尔加河畔遭遇毁灭,即便在战争后期编制不整、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作为机动力量活跃在前线,可以称得上是善战之旅。第24装甲师的荣誉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三年多的作战中,该师有47名官兵荣获骑士十字勋章,其中5人获得橡叶饰,1人获得双剑饰。